都说"出家人不打诳语"
释永信嘴上不狂,可是地下的狂事一点也没有少干!
在被开除僧籍情况下,稳坐方丈3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做大做强。
更是被曝出与多名女性有染,私生子更是不在少数。
然而,有这么一位女法师,同样是身居高位,但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着世界!
白岩松曾经公开表示对她的敬佩之情,甚至连9.11事件爆发后,她也是为数不多被允许进入救灾现场的团队之一!
而这位被无数人竟被的女人,她就是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
证严法师原名王锦云,出生在台中的一个小镇里。
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他一出生还没来得及享受亲生父母的疼爱,就给过继给了家里的亲戚。
6岁那年,美军轰炸日据下的台湾,她亲眼目睹焦土焚城,尸横街巷。
死亡,第一次以狰狞的面目,撞进一个孩子的视野。
十五岁,养母胃穿孔,在那个年代,开刀手术无异于一场豪赌。
她跪在佛前,许愿折寿十二年,从此吃素,只为换回母亲的性命。
好在母亲奇迹般康复,她也完成了曾经许下的诺言。
可五年后,正值壮年的养父毫无预兆地因脑溢血离世。
亲人的骤然离去,让她对生老病死的困惑,变成心里一根拔不掉的刺。
她想找个答案。一本《梁皇宝忏》让她瞥见天光--"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这颗寻佛的心,再也按不住了。
1962年,她自行落发,决然出家。
次年,她偶遇佛学泰斗印顺长老,长老见她心诚,为她皈依,赐法名"证严"。
临别时,长老叮嘱了六个字:"为佛教,为众生。"
这六个字,如同一颗种子,为她日后波澜壮阔的慈济之路,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可最初,她对"修行"的理解,是苦行,是出离,是与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划清界限。
在花莲,她栖身一间四处漏风的小木屋,屋里仅有一套《法华经》和一幅"西方三圣相"。
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受供养,不做法会,不事化缘。
凌晨闻鸡鸣即起,诵经早课。
白日荷锄下地,耕种瓜果。青黄不接时,就挖野菜果腹。
她坚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以为这与青灯古佛相伴的清寂,便是通往觉悟的唯一路径。
她以为,只要背对人间,就能离佛更近。
1966年春天,两件事,像两记重锤,砸碎了她的清修之梦。
三月,她去探病,在医院地上看到一滩刺目的血。
一问才知,一个山地妇人难产,走了八小时山路才到医院,却因交不出八千块保证金,又被活生生抬了回去。
"八千块,一条命"她心如刀绞。
贫与病,如同一对致命的锁链,死死缠住穷人的脖颈。
那一滩血,在她心里再也擦不掉。
同月,三位天主教修女来访,听她讲完佛法,直接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既然佛教教义这么好,为什么不见你们为社会做什么?医院、学校、养老院,不都是我们西方人在盖?"
是啊,慈悲在哪里?在经书里,还是在人世间?
那个夜晚,她彻夜未眠。
她伫立窗前,望着远山,内心翻江倒海。
她终于想通了,中国佛教早已融入儒家的"仁",一味独善其身是小乘,兼济天下才是大乘。
修行不是背向众生,而是要走进人群。
道场,就在这人间。
顿悟之后,再无迟疑。
证严法师立刻行动,带着五个弟子和三十位信徒,成立了"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为了维持生计和慈善,师徒几人种花生、打毛衣,还规定每人每天必须多做一双婴儿鞋,每天多挣出的二十四元台币,便是救济基金。
第一个月,他们用这笔钱救助了一位孤苦无依的大陆老太太,每月资助她三百元,还请人照料,直到四年后为她送终。
这点基金,几乎倾囊而出。
钱从哪来?证严法师想了个办法。
她让人锯了三十个竹筒,发给三十位家庭主妇,请她们每天买菜前,投五毛钱进去。
"五毛钱能做什么?"有人问。
她说:"五毛钱虽少,但每天发一念善心,力量就无穷。"
这便是"竹筒岁月"的开端。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善意。
涓滴细流,开始汇聚成河。
随着救助的个案增多,她发现,疾病是贫穷的根源。
义诊只能救急,要根除病苦,必须有自己的医院。
这个念头,在当时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盖一座现代化医院,需要八亿台币。
一个靠做手工维持的团体,如何承担?连她的信徒都摇头:"师父,不可能的。"
"就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才要我们来做。"她答道。
为了筹款,她跑遍全台,一遍遍向人述说理念。
她告诉人们,修行不是在山顶打坐,而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磨炼自己的心。
当善款一点一滴累积,土地又成了难题。
她踏遍坟场,走过水塘,奔波数年,一无所获,愁得一度想将善款全数退还。
好在,1986年,慈济医院落成。
开业第一天,证严法师就定下一条院规:免缴住院保证金。
这一举动,最终推动台湾当局废除了这项不合理的制度。
一个出家人的"仁心",就这样撬动了社会体系的基石。
1991年,中国大陆华东水灾,亿万人流离失所。
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在为大陆募捐时,引来无数攻讦与不解。
压力之下,她只有一句话:"就算慈济因此解散,我也要做。人道主义,没有政治、种族和宗教的界线。"
慈济不仅送去物资,援建希望小学,还一手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骨髓数据库。
从1997年起,就无偿为大陆血癌患者捐赠骨髓。
这横跨海峡的生命接力,至今已进行上千次。
这也感动的当时的白岩松,甚至亲自探访这位挽救无数条生命的证严法师。
后来在采访里写道:
"这样的生命接力,在台湾和大陆之间,已进行了900多次……"
在9·11事件后的纽约,警方封锁了世贸中心周边,只允许三个团体进入救灾,慈济便是其中之一。
孟加拉洪水、汶川地震、全球新冠疫情……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这群蓝衣白裤的身影。
如今,慈济的志工超过千万,遍布各行各业。
证严法师与他们有一个约定:帮助别人后,一定要对被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你"。
为什么要说谢谢?
"因为是他们,让你看见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付出的幸福。所以,要感恩。"
一句"谢谢你",彻底颠覆了施与受的关系,将行善,升华为一场自我圆满的修行。
近九十高龄的她,依旧每天清晨四点主持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掌握全球志业的进展。
争议与赞美,都已是过眼云烟。她仍是那个身穿灰袍、粗茶淡饭的尼师,数十年如一日。
这位一生都在为众生而活的女子,用最轻柔的方式,给世界留下了最重的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