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保命!司马昭看到后竟不敢杀他,众人懵了…
想必大家都熟知三国时期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这位蜀汉后主在诸葛亮离世后不久,便向曹魏投降,自此,在司马昭的安排下,开启了远离蜀地、寄人篱下的生活。
然而,或许鲜有人知,刘禅实则是一位深藏不露的 "心理大师"。为何会如此说呢?
原来,曾有一次,他在司马昭面前写下三个字,竟让这位杀人不眨眼的权臣对他再无加害之意。这究竟是怎样一番经过?又是哪三个字有如此魔力呢?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刘禅投降之后,被司马昭安置在洛阳居住。一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宴会上,司马昭有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意图试探刘禅是否还心系故国,怀有思乡之情。
此时,在座的蜀国旧臣们目睹此景,纷纷触景生情,不禁黯然神伤。可唯独刘禅看得兴致勃勃,满脸愉悦。司马昭见状,故意发问:"颇思蜀否?" 刘禅几乎不假思索,当即回应:"此间乐,不思蜀。"
这便是成语 "乐不思蜀" 的由来。乍看之下,刘禅似乎没心没肺,但实则这极有可能是他为求自保而进行的表演。毕竟设身处地想想,倘若他在司马昭面前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岂不是自寻死路?
后来,蜀国旧臣郤正教导刘禅,倘若司马昭再次发问,他应当哭着说 "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无日不思",或许司马昭会心生怜悯,放他们回归蜀地。
果不其然,司马昭后来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便依照郤正所教作答。司马昭一听,立刻说道:"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 刘禅马上装作惊讶的样子,问道:"你怎么知道?" 这一番对话,逗得司马昭哈哈大笑。
瞧瞧,刘禅这演技,简直堪称影帝级别。当然,"乐不思蜀" 不过是餐前开胃小菜,真正的高招还在后头。
据说还有一次,司马昭又想试探刘禅,便让他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刘禅不慌不忙,提笔写下三个大字:"中山寨"。群臣看后,皆是一脸茫然,全然不明白其中之意。而司马昭看罢,脸色微微一变,自那之后,对刘禅愈发放心,彻底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
这究竟是为何呢?司马昭对群臣解释道:"你们把这三个字倒过来读看看。" 原来,"中山寨" 倒过来读便是 "寨山中",谐音 "在山中"。刘禅此举,实则是在委婉地向司马昭表明,自己只想归隐山林,远离政事,对司马昭的统治毫无威胁。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既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心意,又给足了司马昭面子,同时还不失自身身份。
我们自幼听闻三国故事,往往觉得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但仔细思量,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他竟能稳坐皇位长达 41 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又怎会是平庸之辈呢?
刘禅接手蜀汉时,国家刚刚经历荆州失守、夷陵惨败的重创,父亲刘备临终托孤,国内人心惶惶,外部还有强大的曹魏和东吴虎视眈眈。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刘禅能够维持蜀汉政权 41 年,若没有相当的政治智慧,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投降之后,刘禅更是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他深知,作为亡国之君,自己的处境可谓危机四伏。司马昭表面上以礼相待,但其性命随时可能不保。
在这种形势下,装傻充愣或许是最好的自保策略。所以,他写下 "中山寨" 这三个字,既是向司马昭表明心迹,也是在展现自己的智慧 -- 我虽已臣服,但并非真的愚笨,其中深意,你我彼此心知肚明。
这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不正是我们如今所说的 "情商高" 吗?实际上,正史中的刘禅,并不似《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无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对刘禅评价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让蒋琬主管行政,费祎主管军事,使两人相互制衡。这样的政治安排,同样彰显了他的智慧。
在民间传说中,还有许多关于刘禅机智的故事。除了 "中山寨" 之外,另有一则传说: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封他为 "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问他:"是否思蜀?" 刘禅回答:"不思蜀,但思安。"
司马昭又问:"何谓思安?" 刘禅答道:"安者,安全也;乐者,快乐也。今蒙公恩,得保首领,享此荣华,如何不思安?" 这番话表面上是对司马昭感恩戴德,实则是在表明:我只求保住性命,安享荣华,对权力并无非分之想。司马昭听后,自然更加放心。
别看刘禅是 1800 多年前的人物,他的处世哲学对于现代人而言,依旧极具启发意义。当然,我并非倡导大家真的去装傻充愣,而是要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该聪明的时候尽显智慧,该 "糊涂" 的时候懂得适时 "糊涂",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