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一条来自叙利亚的突发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俄罗斯在叙利亚西部的赫梅米姆空军基地遭遇袭击。

据法新社报道,这次袭击持续了约一小时,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枪炮声不断、无人机频繁飞行,给地区安全形势再添不确定性。

【俄罗斯驻叙利亚空军基地遭袭】

赫梅米姆基地位于拉塔基亚省,是俄罗斯自2015年军事介入叙利亚冲突以来,最为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该基地不仅是俄军打击极端武装与维护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核心阵地,也承载着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

此次袭击中,俄军报告称有4至5名乌兹别克籍极端分子企图靠近基地并发动袭击,最终被俄军击毙。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但事件背后的政治信号远比军事层面的震动更深远。

袭击者身份令人关注。据俄方透露,这些人并不隶属于HTS(沙姆解放阵线),而是属于叙利亚国防军第84师内部的外国籍武装,主要来自中亚地区。考虑到第84师现已归属于朱拉尼所领导的叙利亚临时政府军队体系,这就很难说是纯粹的"恐怖袭击",更像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军事挑衅。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人物--艾哈迈德·莎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朱拉尼。

朱拉尼是现今叙利亚临时政府的实际控制者,其领导的HTS虽然被多个国家认定为恐怖组织,但近年来却逐步"洗白",在推翻阿萨德政权后登上了叙利亚"管理者"的位置。

近段时间以来,为了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朱拉尼频频向西方示好,姿态之低令人侧目。据多家媒体报道,朱拉尼甚至曾公开表示,计划在大马士革竖立一座巨大的特朗普雕像,还打算修建一座奢华的"特朗普大厦",以此向美国表达"感恩"之情。

【朱拉尼打算在叙利亚为特朗普建雕像】

对于一向看重利益、又极爱"面子工程"的特朗普来说,朱拉尼这一连串"投其所好"的操作,无疑击中了要害。结果也显而易见--美国很快作出回应,宣布解除对叙利亚长达多年的制裁,紧接着欧盟也迅速跟进。欧盟理事会在5月20日发布声明,宣布解除对叙利亚的经济制裁,理由是"协助其战后重建"。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赫梅米姆基地突遭袭击,时间点之"巧合"很难不引发联想:朱拉尼是否得到了美国的某种"默许"甚至授意,才敢如此公开挑衅俄罗斯?

从政治利益出发,朱拉尼确实有动机与俄罗斯"摊牌"。多年内战中,俄罗斯始终站在阿萨德政权一方,对朱拉尼领导的势力实施持续打击。如今阿萨德政权已被推翻,朱拉尼转正为"临时政府"领袖,正是向俄罗斯清算旧账、建立新秩序的机会窗口。

一方面,他需要在国内巩固统治地位,展示其"驱逐外来势力"的决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向美国递交"政治投名状",换取长期支持。赫梅米姆基地是俄罗斯在叙利亚的象征性存在,攻击该目标,等于是向外界宣布:"现在的叙利亚不欢迎俄罗斯"。

【朱拉尼与特朗普会面】

虽然这次袭击并未造成俄军伤亡,但战略信号却非常明显。叙利亚地缘格局正在重构--美国退出"制裁模式",转为间接介入;朱拉尼借势上位,不仅掌控权力,还试图清除所有曾与阿萨德合作的外部势力。

莫斯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维持对叙影响力,成本正在上升,而回报却在下降。朱拉尼此举也在试探俄罗斯的底线。如果莫斯科强硬回应,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军事冲突;若无力应对,则意味着在叙影响力的实质性退潮。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一轮局势变化再次暴露出西方"代理人战争"的本质。任何形式的代理人干涉,只会导致新的动荡和冲突。朱拉尼若要赢得国际社会真正认可,必须先摒除自身弊病,比如加大对恐怖组织的打击力度,而不是选择性地"清算"过去。

从阿萨德政权被推翻,到美欧同步解除对叙制裁,再到赫梅米姆基地遭袭,这一连串事件或许并非巧合,而是中东格局又一次剧烈调整的开始。

朱拉尼或许认为自己已"转正",可以在美西方支持下与俄罗斯正面对抗。但历史告诉我们,过于依赖外部势力的"临时政权",往往难以站稳脚跟,更难赢得本国民众的持久支持。

对中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持续密切关注叙利亚局势的演变,积极推动叙利亚重回政治解决的正轨。毕竟当前的中东已经足够混乱,任何新的动荡只会火上浇油,最终受苦受难的依旧只有无辜的中东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