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秋之寒,预示最冷冬?

今年秋季多地气温骤降,北方多地已现冬日模式,多地飞雪,让人担忧今年冬天是否会是史上最冷。

从搜索素材中可知,今年秋天的寒冷确实不同寻常。北方多地在十月就如同进入了冬日,气温创下半年新低,北京、天津、太原等地下半年来首次跌破冰点。新一股冷空气接踵而至,使得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东北地区气温起伏更是明显。多地的初雪也来得比以往更早,早在 9 月初,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多地就迎来了降雪,比往年早了一个多月。

然而,目前无法确定今年冬天会是史上最冷的一年。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变率(如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如温室气体排放)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长期的气候预测变得非常困难。

拉尼娜虽已蓄势待发准备在秋季 "返场",但拉尼娜与冷冬不能直接画等号,两者是充分非必要的关系。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除拉尼娜外,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由于今年的拉尼娜可能是一个较弱的事件,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冬季的气温,还得拭目以待。

总之,虽然今秋之寒让人担忧今年冬天的温度,但目前仍无法确定今年冬天是否会是史上最冷。我们只能密切关注气候的变化,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

二、拉尼娜将至,影响几何?

(一)拉尼娜现象解析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的现象。其特征是热带太平洋的深层水也比正常情况下更冷。当偏东的信风增强时,太平洋东部洋面上温暖的海水被更多地吹向西部,致使太平洋东部海表温度降至正常水平以下。拉尼娜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影响。它使得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增多,同时伴随全球性气候混乱。

(二)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关系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爱唱 "二人转",一次较强厄尔尼诺后,拉尼娜很可能会出现,但并不绝对。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暖。两者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异信号,共同构成了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自然变化周期。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海洋会伴随一段时间的 "中性" 状态,再慢慢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目前主要运用 Niño 3.4 指数判定拉尼娜事件,对我国而言,连续 5 个月的 Niño 3.4 区海温指数的 3 个月滑动平均值≤ -0.5℃ ,就定义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三)拉尼娜的威力

拉尼娜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多年以来的拉尼娜事件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热带南美洲和南部非洲引发了持续的洪涝,在美国南部、赤道非洲、印度和中国东南部引发了极端的干旱。对我国而言,拉尼娜发生的当年秋季,北方降水易偏多,出现秋汛的可能性大。在其发生的当年冬季,气温容易偏低,出现冷冬的可能性较大。例如,2007 - 2008 年的拉尼娜事件期间,我国南方在 2008 年初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21 - 2023 年的 "三重" 拉尼娜期间,华北在 2021 年冬季有 60 多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内蒙古多地更是遭遇了有历史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风雪,有超过 11.8 亿人口和 90% 的地区(包括海南)都受到了影响。

三、今冬冷暖,众说纷纭

气象学家们对于今年冬天的气温走向众说纷纭。部分气象学家认为,由于今年的拉尼娜可能是一个较弱的事件,其对冬季气温的影响有限。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出现拉尼娜事件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自 1986 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冬季气温偏高也时有发生。此外,冬季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拉尼娜外,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综合这些因素,今年冬天有可能接近常年同期温度,甚至可能出现暖冬的情况。

然而,也有气象学家指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极端寒冷天气。全球变暖会加剧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虽然今年出现暖冬的概率很大,但即便是暖冬,也不意味着就没有强降温或者寒潮的出现。比如,今年冬天东北、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雪灾,南方也容易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此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异信号,其影响不容小觑。虽然拉尼娜强度较弱,但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可能会以难以预测的能量影响我国今冬气候。

总之,对于今年冬天的气温预测,气象学家们各有观点,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目前仍难以确定。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气候的变化,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