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陪妈妈去公园散步,撞见小区张阿姨和一位陌生叔叔并肩坐着,手里分吃一块蛋糕,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我下意识想躲,妈妈却拉了我一把:"别大惊小怪,张叔走了三年,她这不是花心,是终于敢笑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们总说"女人越老越花心",其实根本不是她们变得滥情,而是人到中年后,藏在岁月里的委屈和需求,终于再也藏不住了。那些被贴上"花心"标签的中年女人,背后从来都不是欲望,而是三个没被看见的真相。
第一个原因,是攒了一辈子的"情感空缺",终于想补回来了。
年轻时的女人,好像都在围着别人转:婚前围着父母,怕自己不懂事;婚后围着老公孩子,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贵衣服,却愿意给孩子报最好的补习班,给老公买质感好的衬衫;孩子长大了,又要操心他们的工作、婚姻,转眼自己就熬到了两鬓斑白。
就像我邻居李阿姨,嫁给李叔三十年,从来没跟他一起看过一场电影,没收到过一次生日礼物。李叔总说"都老夫老妻了,搞这些没用",可李阿姨每次路过花店,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后来她跳广场舞,认识了同样丧偶的王叔叔,王叔叔会记得她不吃香菜,会在她感冒时递上保温杯,会陪她去看她念叨了十年的话剧。
有人说李阿姨"老了不正经",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要的从来不是另一段爱情,而是有人能把她放在心上,能看见她这些年的辛苦--那些没被满足的陪伴,没被接住的委屈,不是花心,是她终于想为自己活一次。
第二个原因,是"自我意识觉醒",再也不想被"好女人"的标签绑架了。
小时候我们被教"女孩子要乖",结婚后被教"女人要贤淑",老了又被教"做个安分的老太太"。好像女人这一辈子,都要被各种标签捆着,不能有自己的喜好,不能有自己的圈子,否则就是"不懂事""不安分"。
我闺蜜的妈妈,今年58岁,以前连跟男同事多说两句话都要躲着,怕别人说闲话。去年闺蜜的弟弟结婚,她终于卸下了"照顾全家"的担子,报了老年大学,学书法、学唱歌,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有个男同学,跟她一样喜欢京剧,经常一起讨论唱腔。
闺蜜一开始也担心,怕别人说闲话,可她妈妈说:"我这辈子,为你爸活过,为你们姐弟活过,现在想为自己活几年,喜欢京剧不是错,有聊得来的朋友也不是错,总不能到老了,还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吧?"
是啊,那些被说"花心"的中年女人,其实是终于敢撕掉"好女人"的标签,不再为了别人的眼光委屈自己。她们不是爱上了某个人,而是爱上了"能自由做自己"的感觉。
第三个原因,是怕了"孤单",想要一份"看得见的温暖"。
人越老,越怕孤单。很多中年女人,婚姻早就没了温度:老公要么常年在外,要么回家就躲在书房里玩手机,两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像陌生人;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一年也回不来几次。家里的灯再亮,也照不暖心里的空。
小区楼下的刘阿姨就是这样,跟刘叔结婚四十年,两个人早就没了话聊。刘叔每天早上出去下棋,晚上回来吃饭睡觉,从来没问过刘阿姨"今天过得怎么样"。后来刘阿姨认识了一群一起遛狗的朋友,其中有个张叔叔,每次遛狗都会帮她拎东西,下雨时会把伞往她这边倾,刘阿姨生病时,还会帮她买好药送上门。
有人说刘阿姨"花心",可刘阿姨却说:"我不是想离婚,也不是想怎么样,就是觉得,有人能跟我说说话,能在我需要的时候搭把手,心里踏实。"
其实,女人越老越"花心",从来都不是堕落,也不是滥情,而是她们终于敢承认:我也需要被爱,需要被陪伴,需要为自己活一次。那些被我们误解的"花心",不过是她们藏了一辈子的渴望,终于找到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