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渡轮日夜运输武器,乌南小城藏匿西方士兵与特种部队,俄军精准打击背后,究竟多少北约军人葬身黑海?巴黎为何震动?北约嘴上援乌,却不敢下场,究竟怕什么?欧洲战略模糊,乌克兰僵局何解?
据央视新闻报道称,俄军于9月10日,又一次打击了乌克兰敖德萨州维尔科沃市。俄罗斯地下情报人员列别杰夫披露,俄军导弹直接命中罗马尼亚军人的宿营地,精锐部队疑似被全歼!医护人员紧急将伤员转运至对岸的罗马尼亚,而一艘渡轮则运走了约50袋装有罗马尼亚军人遗骸的包裹。
而从事后法国震动的态度看,死者中相当一部分是法国人。
北约早已偷偷摸摸参战,这从来不是秘密。但北约不敢承认这个事实,而俄军也不恼,抓住机会就猛炸北约军队的驻扎地。
据悉,乌克兰敖德萨州维尔科沃市是北约军援乌克兰的一个重要枢纽,武器弹药、发电机和各类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这里的基地内还驻扎着罗马尼亚军人、乌克兰特种部队和侦察破坏小组,甚至隐藏着无人艇生产车间和浮船坞修船厂。
俄军这一炸,乌克兰和北约可谓是损失惨重。
也是同一天,波兰指控俄罗斯无人机越境轰炸,称这是波兰自二战以来距离冲突最近的一次。这也意味着,北约"东大门"被撕开。
不过,俄罗斯始终否认攻击波兰,俄罗斯驻波兰使馆称波兰的指控毫无根据。
这两天,北约各国领导人又聚集在一起开大会,协商该怎么应对此次事件。
但实际上,俄乌战争是一场拉锯战,即便再冲突不断外溢的情况下,北约也不可能公开下场,进行大规模反击,更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欧洲现在是自欺欺人,目前对乌克兰的援助是一种典型的"半吊子策略",提供足够武器让乌克兰不至于崩溃,却拒绝任何可能引发和俄罗斯直接冲突的实质性承诺。
这种策略看似谨慎,实则极度危险,它既无法阻止战争升级,也无法明确欧洲的终极目标。所以俄军反击专打这些"灰色地带",用导弹逼北约付出代价。
每一次对维尔科沃这类枢纽的打击,都是俄罗斯对北约"底线试探"的回应,你们不敢公开化,我就一点点蚕食你们的参与信心。
而欧洲之所以形成现在的政治局面,背后是内部的政治分裂。
法国面临2027年大选,马克龙的支持率持续走低;意大利在国内经济压力下不断缩减对乌援助;德国执政联盟在联邦选举前岌岌可危,而极右翼和极左翼政党在整个欧洲大陆崛起,这些领导人根本不敢向选民解释"为什么乌克兰值得欧洲冒险"。
欧洲国家缺乏战略清晰度,因为它们自己都无法回答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维护乌克兰独立是否值得冒着与俄罗斯直接开战的风险?
这种回避性局面,导致欧洲的援乌行动变成一场"拼凑式努力",派小规模训练部队、提供过期武器、承诺遥不可及的北约成员资格,却拒绝向乌克兰境内部署一支联合力量。
更扎心的是,欧洲很清楚,他们即便派一支联合力量,也不可能起到威慑俄罗斯的作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时,整个北约只有3个机动师,其中1个还是美军的。
北约曾计划到2030年将机动部队扩大到30万人,但如今2025年已过半,总人数仍不足5万。去掉美军后的欧洲防务体系,简直像一个空壳,装备老化、兵力不足、动员机制缓慢。如果俄罗斯全面动员,欧洲根本无力应对。
但讽刺的是,欧洲不得不和俄罗斯对抗,美国正在把欧洲推向前线。美国高级官员已向欧洲表示,华盛顿愿意为任何欧洲主导的部署提供"战略策应",包括情报、侦察和防空支持,但前提是欧洲国家必须先迈出派兵的第一步。
这本质上是一场战略绑架,美国不想承担责任,于是把盟友架在火上烤。
欧洲陷入战略误判,被不断地消耗,可欧洲最怕的,恰恰就是消耗。他们既没有美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中国的工业产能,甚至连基本的战略共识都无法达成。
俄军打击维尔科沃无人艇基地的行动,本质上是一场"釜底抽薪",乌克兰依靠这些无人艇在黑海袭击俄军舰队,而欧洲依靠这些"低成本武器"维持对俄施压的假象。一旦生产基地被毁,欧洲又得重新评估援助效率。
但问题是,欧洲还有多少时间?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已转入长期模式,而欧洲的民意耐心正逐渐耗尽。
未来的走向几乎注定是僵局持续,欧洲领导人可能会尝试推出一些"象征性部署",比如在乌克兰西部部署训练部队或维和力量,但这无法改变战场平衡。
北约的东翼防御计划需要大规模调整,但各国意见不一,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要求强硬,德国和法国则担心激怒俄罗斯。
这种内部分歧只会让俄罗斯更加大胆,更重要的是,欧洲缺乏真正的军事自主,如果没有美军提供情报、指挥和防空支持,欧洲连一支像样的远征军都派不出去。
战争没有赢家,欧洲和乌克兰一样,都在持续拱火,注定要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