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爬泰山的人很多,大家都想避开白天的热气,背着包、打着手电,想着在日观峰等一轮日出,这是无数游客的共同心愿。
可8月18日晚上,一段视频把这条夜路照得刺眼:一名背着大包的男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专挑女性身后靠近,手臂一探一收,动作隐蔽又熟练。
拍视频的姑娘先以为是人多拥挤的误触,多看几眼才发现不对劲,来的是男人,他就规矩贴边;换成女人,手就往下探。
她举起手机记录,随后当场喝止:"别摸人家!"
那男的被吼住,匆匆挪开。视频里光线昏暗,山风呼呼,四周全是人,可回应这声别摸的,只有她自己。她说自己带着孩子,不敢上前拉扯,只能先拍证据、再出声。
那一刻最难受的不是山路陡,是一圈人沉默着让开了路。密密匝匝的队伍里,能共同发声的人,居然这么少。
有人在评论里感叹:如今出门在外,最好少管闲事。不是没有善意,是怕惹祸上身。话难听,但是真话。可要是大家都这么算计,坏人的成本就永远最低。
夜爬名山,谁都有可能成为被占便宜的那一个;今天你沉默,明天可能轮到你家人尴尬地低头快走。那位姑娘至少做了两件对的事:先录像留痕,再当场制止。
既不激化冲突,也不给对方狡辩空间。她带着孩子仍然敢喊出来,这份勇气就值得点一个赞。
泰山是五岳之首,封禅故事流传了上千年。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该是文明的样子。
深夜路窄人挤,管理难度大,猥亵这类行为却最容易钻空子。
按法律来说,伸手去摸别人的身体,已经不是占点便宜那么轻巧,情节较轻的属于治安违法,严重的可以追刑责。
别拿人多不小心搪塞,镜头下的挑人下手就是故意。
景区管理方更该把夜间巡查、重点路段照明、应急处置再往前推一步:多设几个巡逻点,增加喊话提示,遇到报警能第一时间拦住当事人、调取沿线监控,把证据串起来。
路人为何不敢出声,除了怕被反咬、怕惹麻烦,也有一个现实:不知道怎么帮才安全有效。办法其实很简单。
看见这种手伸出去的动作,先站到受害者身边,亮起手电,提醒别靠这么近;能拍就拍,留清晰的环境、时间、人物特征;同时帮忙报警,报给110,也报给景区执法队;别围观起哄,更别动手私了。
若担心被冤枉,可以和旁边同路人互相交换联系方式,愿意作证的加个微信,等警察到场统一说清楚。
有孩子在场,就把孩子挡到里侧,让他知道大人没有沉默。
男性同伴更该主动站出来,夜爬的队伍里,男士不少,真不需要谁冲上前去英雄救美,哪怕只是在关键位置站一站、替姑娘们留出安全距离,或是把那句"别摸了"接在第二声,也能让施害者知难而退,总强过于一个带娃的妈妈独自扛下全场的勇气。
也不要为这种行为找借口,什么"夜里人多免不了挨挤""上山穿宽松点就没事"……这些话,说出来就已经把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了。
真正该被盯住的,是那只不老实的手。
文明出行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个人在昏暗处都能遵守的边界感。
这条视频也提醒景区:日出经济火爆,夜爬是常态,安全投入就该匹配客流。
可以探索把重点路段的摄像头再补齐,照明再加亮,增设紧急求助二维码和电话牌;
在入口发一张简明的夜爬安全提示,把遇到骚扰如何取证、如何报警写清楚;
多安排女性工作人员在关键节点值守,让游客有找得到人撑腰的安全感。
对那名男子,别放过。拍视频的姑娘已经把证据留全,相关部门应尽快联系当事人,固定证据、调监控、查人找人。
别让黑灯瞎火成为庇护;也别让人群拥挤成为挡箭牌。依法处置,不是为了出气,是为了警告所有打着擦边球的人,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我们常把路见不平一声吼挂在嘴边。吼并不需要嗓门有多大,关键是有人开口,有人跟上。
夜里山风大,手电小,可只要有人把光照过去,阴影就没那么可怕。
希望下一次,轮到你我在山路上遇见类似场景,能做的不止是叹气转发,而是靠前一步,把那句"别摸了"说出来,把报警按钮按下去,把证据留到位。
人群里不再有人低着头装看不见,泰山的风,才算真正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