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香山论坛开幕只剩最后五天,全球目光已悄然聚焦这片东方古都,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将齐聚一堂,美、俄、法等大国悉数在列,就连一度冷淡的美方,这次也悄悄递上了"出席名单"。
而就在论坛前夕,中美防长通过视频通话,中方明确划下红线,尤其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毫不含糊。
论坛尚未开场,气氛已然紧绷,北京这场安全对话,不止是一次多边会晤,更像是一场外交角力的预演。
安全对话的"北京平台"
北京香山论坛不是新鲜事物,但每一届都在"升级打怪",今年的规格更是拉满,据新华社披露,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将出席。
其中,包括防务部门高层、国际组织要员、知名学者等,层级之高、规模之大创下历届纪录,美、俄、法等大国均有代表参与,足见这场论坛的"含金量"正稳步上升。
这场论坛的主题是"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看似温和,其实火药味不小,背后传递的是中国立场: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权,拒绝强权政治。
这可是对现实局势的直面回应,环球时报解读得很直接:这是中国对当前国际安全秩序的"再定义"。
论坛设有4场全体会议和8场分组讨论,涵盖从大国关系到地区安全,从军控合作到新型安全挑战,各类议题几乎把全球"热点地图"全包了。
中方筹备组的数据也显示,参会嘉宾的构成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高层官员和专业学者比例明显上升,这意味着,香山论坛已不再是"礼节性出席",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对话平台。
而论坛期间特别安排的防务科技展"和平运用科技",也透露出一个信号:中国不仅想讲道理,还想用技术展示"和平的力量"。
科技日报报道称,这一展览意在强调科技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共同安全服务,这与论坛主旨天然契合,也展现出中国在安全治理中的"软实力"打法。
中美隔空对话
论坛开幕前夕,中美防长终于"通上了话",这场视频通话,虽说是一次高层互动,但其背后却藏着一场博弈的缩影。
中方防长董军直言不讳,台湾问题上明确表态:"以武助独不可能成功,"这句原话不是警告,而是定调,新华社过往报道中早已反复强调: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踩了红线。
南海问题也没被绕过去,中方态度依旧坚定,反对任何挑衅行为和域外势力的"搅局",说白了,就是不欢迎有人在中国家门口"玩火"。
通话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两军关系",中方提出"平等尊重、稳定正向"的合作框架,语气温和但立场清晰。
相较之下,美方此前还是以"竞争"为主轴来看待中美军关系,显然还停留在"冷战思维",这场通话虽未解开所有分歧,但至少打破了之前的"沉默状态",为即将到来的香山论坛埋下了多层伏笔。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曾指出,中方的策略是"亮出底线,也留出空间",这点在通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方若真有诚意,就得在香山论坛上做出姿态,而不是只来走个场、发个声。
不想缺席,但也不想服软
美国这次参加香山论坛,不是临时起意,美方深知,如果不参与,等于让中国在安全话语权上"独自带节奏"。
而且,论坛正好提供一个平台,让美国继续推销它那套"印太战略",拉拢盟友,比如菲律宾、日本这些"常客"。
不过,美方的担忧也不无道理,香山论坛的"朋友圈"正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度不断上升。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数据也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在中国主导的多边平台上发声,美方显然不希望看到中国在国际安全领域"另起炉灶"。
但问题也来了,美方若在论坛上继续炒作南海、台湾等敏感议题,中方的反制不会含糊,早在2021年论坛时,中美代表就曾现场交锋,场面不算和谐,这次若再重演,只会让对话气氛更加紧张。
前美国助理防长查尔斯·弗里曼曾言简意赅地指出:"美方要么合作,要么对抗,香山论坛是个试金石。"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美方来参会,是来谈合作的,还是来找存在感的,中方看得一清二楚。
从往届论坛经验看,美方有时选择低调参会,有时则语气强硬,但无论哪种方式,若不对中方的底线有所回应,实质成果恐怕难有进展,这一次,美方是否愿意"听进去",是香山论坛观察中美关系的关键一环。
香山论坛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各国安全理念的异同,这次中方划下红线,不是封堵沟通,而是在告诉世界:合作可以谈,但立场不能让,对美国来说,来北京不仅是表达姿态,更是一次诚意测试。
中美关系的下一步,取决于美方是否能在红线之外寻求合作空间,香山论坛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各方把话说清,把态度讲明。
正如《环球时报》所言:"北京香山论坛不是独角戏,而是多边主义的镜子,照出每个国家的选择与责任,"这场即将上演的安全对话,值得所有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