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三伏的脚步近了。今年的头伏,恰是7月20日,农历六月二十六,即将正式拉开帷幕。"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又提醒着大家这个时节的特殊饮食讲究。尤其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饮食更需费心思量,毕竟高温高湿不仅消耗体力,还容易让寒湿悄悄找上门来。
头伏吃饺子,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绝非空穴来风。热腾腾的饺子,荤素搭配,寓意着家人团圆、安康顺遂,更能以"热"制"热",帮助身体发发汗,把那些潜伏的寒湿之气赶跑,补充被暑气消耗的元气。但这讲究可不止于吃,老一辈的提醒"1要躲、2不做、3不吃",至今听来仍有几分道理,别让这些生活智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
1要躲
躲太阳
入伏当天,人们会将家中的衣服、被子等物品拿出晾晒,这个习俗也被称为"晒伏",这是为了达到防湿防潮的目的。而有的人也会在入伏当天适当的晒晒太阳,这对身体也是大有裨益的。
俗话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古人看来,阳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而太阳是自然界阳气的源头。入伏后,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毛孔张开,此时适当晒晒太阳,能让阳光直透皮肤,温煦经络,补充体内阳气,古人也将此时晒太阳称为"天灸",认为其效果类似于艾灸。并且,古人看来"肾主骨",而"肾气通于冬,其华在发,其主在骨",适当晒太阳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质吸收,从而预防骨质疏松,尤其对中老年人更有益。
不过,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久。因为入伏后人体本就因天热而出汗多,如果此时加上长时间暴晒,汗液就会大量流失从而导致津液亏损,出现口干、乏力等不适,同时,阳气随汗外泄,反而会加重体虚,出现"越晒越虚"的情况。一般来说,进入三伏天后,日光已经强烈,少太阳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即可,具体参考方法以皮肤微热、无灼痛感为佳,晒太阳的时间也要尽量选择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此时阳光温和,既能补阳又不伤身。
2不做
不过度运动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古人就会在各种极冷或极热的环境中进行锻炼,以此提高身体的耐寒或耐热能力,从而减少感冒、中暑等情况。特别在炎热的三伏天中,自然界的阳气生发旺盛,人体通过适当运动可以有效促进气血运行,让体内积聚的湿气、浊气随汗液排出。并且,入伏后天气开始愈发炎热,在高温环境下,心脏需加强工作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而长期坚持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脏泵血能力。
但要注意,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运动,都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夏练"不等于"蛮练",三伏天人体阳气开始外浮,内脏就会相对虚弱,如果过度运动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大汗淋漓耗伤津液,出现口干舌燥、头晕乏力;二是阳气随汗外泄,反伤根本,出现心慌气短、食欲不振等不适,民间常说的"气阴两虚"就是这种情况,轻则影响日常状态,重则出现中暑的情况。
那么,入伏后该如何合理安排运动?首先,运动的时间段要选择清晨或傍晚,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烈日时段。其次,运动的方式要以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为主,避免跑步、跳绳等高强度运动。最后,运动中每20分钟补100至200毫升水,运动后先擦干汗液再小口饮水,不要喝冰水、洗冷水澡。
3不吃
不吃太多的肉馅饺子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很多地区都有入伏吃饺子的习俗,这是因为入伏的"伏"与"福"同音,而饺子形如元宝,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吉祥寓意。从现实角度来看,入伏后,高温高湿的天气很容易导致出现"苦夏"的情况,即食欲不振、体虚乏力,而饺子皮为面粉,属主食;馅料可荤可素,既能补充蛋白质,又含蔬菜中的维生素与膳食纤维,一碗饺子便囊括了"主食+副食+蔬菜"的均衡搭配,堪称"伏天开胃神器"。
然而,要避免吃太多肉馅的饺子。因为三伏天阳气亢盛,人体易"阳盛阴亏",如果过多食用肉类等温热性食材,无异于"火上浇油",特别是纯肉馅饺子,其脂肪含量高,会加大人体的消化负担,很容易引发腹胀、反酸等不适,可以选择清淡的饺子馅料,如芹菜、黄瓜、苋菜等,既能清热解暑,又能滋阴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