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上海,众所周知它的餐饮十分精致,价格昂贵,一家名为"雨林秘境"的云南融合料理餐厅近日冲上热搜。
不是因其米其林星级,也不是因其奢华环境,而是因为一道名为"鲜花插在香粪上"的甜品原料竟是大象粪便!
看到原视频的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纷纷感慨:"有钱人的世界我们实在难以捉摸。"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两位顾客花费8000元(人均4000元)用餐后直呼"肚子空空,后悔莫及。"
这场打着"生态艺术"旗号的高价餐饮体验,究竟是先锋美食的突破,还是资本收割的闹剧?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消费现象?
一、天价菜单曝光
据多位探店博主和媒体报道,这家餐厅很像一个小型的雨林博物馆,以"将云南雨林搬进上海"为卖点,主打生态融合理念,试图让顾客沉浸式体验最原汁原味的雨林味道。
踏入餐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烟雾缭绕的环境,各种石头和树木错落有致地摆放,营造出仿佛置身雨林的氛围。
不得不说,在环境营造方面确实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大跌眼镜的菜品。
首道菜是一片沾有蜂蜜和露水的各种树叶,需直接咀嚼,博主吐槽;"倒腾半天就是倒色拉,仿佛在荒野求生"。
第二道菜则是液氮冷冻的树叶,拍碎后混合奶油食用,被调侃为"行为艺术现场"。
一道水藻糊糊配脆片的菜品,搭配布满凸起的勺子,菜品质量先不谈,服务员说勺子会循环使用,这让人隔着屏幕都感到恶心,服务员称此勺可"按摩舌头"。
让顾客用"返祖"的方式吃饭,需用手抓食淋着蜂蜜的菜叶,甚至舔食雕花冰块,网友戏称"仿佛回到猩猩时代"。
更过分的是餐厅那道招牌甜点"鲜花插在香粪上",这是将消毒后的大象粪便消毒干燥后,碾碎成粉,再搭配蜂蜜、花粉和香水制成。
服务员引导顾客挑选香水和果酱调味,强调"这是大自然的馈赠",顾客对着这道甜品看半天,始终无法下嘴吃它。
二、是艺术还是智商税?
人均4000多元的消费,还需要提前预订,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女子和好友一顿饭就花了8000元,换来的却是这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奇葩菜品,这让绝大多数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这么多钱去品尝这些看似"难以下咽"的东西呢?
有多名体验控诉:"8000元吃了个寂寞。"
近3小时的用餐过程中,菜品分量极小且口味怪异,如"腥味熏鱼奶油""腐尸味花酱面包"等,最终饿着肚子回家,在家里吃点东西。
有人在视频下调侃:"这顿饭填补了密室逃脱、约饭和被骗钱不能同时进行的空白"。
餐厅宣称主打云南特色,却因"竹虫、蚂蚁、野猪肉配动物叫声"等猎奇菜品引发云南网友不满:"云南菜讲究鲜香酸辣,不是吃树叶和粪便!""别给云南菜泼脏水。"
尽管餐厅强调大象粪便经过高温消毒,但专家指出,动物排泄物可能携带病菌,食品安全风险存疑。
除此之外,循环使用的餐具和"按摩勺"也被质疑消毒不彻底。
三、高价餐厅的营销逻辑
餐厅创始人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法国,以"7年雨林研究"为噱头,将环境设计成热带丛林,甚至设置烟雾、流水和绿植造景,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
这种"场景溢价"策略瞄准高净值人群的猎奇心理,成功制造话题,精准收割"体验经济"红利。
通过博主探店视频,餐厅迅速出圈,争议最多的就是那道粪便甜品,争议性内容十分具备传播力,即使负面评价也能转化为流量密码。
近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以"分子料理""沉浸式体验"为名的高价餐厅,但部分商家逐渐偏离"美食"本质,转而追求极端概念。
这种消费观念的差异,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是菜品的质量和安全程度至少要得到保障。
四、网友热议
上海那家餐厅的"粪便甜品"以猎奇之名,将进食异化为一场博眼球的表演。
在博眼球的同时,让顾客吃下粪便这件事背后的动机是否纯粹呢?
国外有部电影,主厨看着面前西装革履的富人像野兽一样撕咬生肉,从而完成对消费主义的血腥讽刺,这也象征对原始欲望的操控。
无论是电影中富豪为身份象征买单,还是现实中食客为猎奇体验付费,背后皆是资本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
此时,对待这件事又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发出三连问:"推出粪便甜品,商家是否在用"黑红也是红"的法则?""用猎奇食材吸引关注,是否掩盖高价低质的本质?""商家称粪便甜品已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否提供权威检测报告?"
餐饮从业人员评论:真正的美食创新应基于口味与文化,而非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支持派的网友说:"人生在于体验""艺术无价,理解不了是你的问题"。
五、结语
人均高达4000元的"吃不饱盛宴",折射出高端餐饮市场竞争的不健康倾向,而这一现象只是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
当商家以"自然""艺术"为噱头勾起众人的猎奇心时,消费者更需擦亮双眼,美食的本质是满足味蕾与身心,一份糟糕的食物卖出天价,那么这就是智商税了。
从某电影里的嘲讽到"粪便甜品",荒诞剧情在现实中上演,折射出餐饮业在流量裹挟下的迷失,毕竟食物不能沦为资本游戏的道具。
真正的返璞归真,从来不需要用大象粪便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