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美国战略决策中最显著误判之一,当属近年同时对中俄施压的博弈策略。在这场大国竞逐中,美国原定的双重目标--既要在乌克兰战场击溃俄罗斯,又要在贸易战中压倒中国--均未实现,反而催生出令其倍感棘手的局面。

从战略预期看,美国曾设想两种替代方案:若无法同时击败中俄,可先瓦解俄罗斯再集中资源对付中国。然而现实呈现截然相反的态势--俄乌冲突未拖垮俄罗斯,贸易战也未遏制中国发展。相反,俄罗斯在外部压力下愈发清醒,中国则在挑战中展现出更强韧性。更令美国焦虑的是,中俄"背靠背"战略协作持续深化:从联合军演到经济合作,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机制到"一带一路"框架,双方互动频次与质量显著提升。例如俄总理米舒斯京近期访华商讨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恰是这一趋势的最新例证。

美国在三国博弈中陷入"一对二"被动局面,迫使特朗普政府调整策略。其打法呈现两大转向:其一,从"极限施压"转向"边打边谈"。在乌克兰问题上,美方虽与俄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关键军援决策上趋于谨慎;在中美贸易领域,美方近期在关税、出口管制、港口费用等议题上出现松动迹象。其二,将盟友推至对抗前沿。欧洲被赋予更多"代理冲突"责任,日、菲等亚太盟友则被推入对华围堵第一线--特朗普访日期间对日本自民党高氏早苗的特殊礼遇,便暴露出"放狗咬人"的战略意图。

面对美国策略调整,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当前中国已构建起经济与军事双重硬实力,具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底气。历史证明,任何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终将失败。美国若继续执着于零和博弈思维,只会加速其霸权衰落。

这场大国博弈的终极启示在于:多极化世界中,单边主义战略注定失效,合作共赢才是正道。美国当务之急,应是反思其战略误判,而非继续沉迷于地缘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