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拒绝对华认错,还拖欠10亿元货款,这一次,中方下达最后通牒

荷兰拒绝对华认错,还拖欠东莞封装测试工厂的10亿元货款,中方直接下达最后通牒。那么,荷兰政府为何要这么做?中国又是怎么应对的?

近段时间,中荷两国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端,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事情的过程很清楚,9月底荷兰政府发布行政令,干预安世半导体内部事务,冻结中资股权。10月26日,荷兰总部的安世半导体又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这一决定被外界解读为"中方释放善意、为全球供应链稳定留出口"。但仅仅两天后,安世荷兰又向客户发出信件,声称不确定中国工厂能否恢复供货,并暗示"质量风险"。

然而,这封信成了导火索,让中方彻底失去耐心。11月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再次发声,明确点名荷兰要承担"100%的责任"。这不仅是对单一事件的回应,更是对荷兰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的系统性警告。

声明中强调,荷兰方面"不顾中方合理诉求,无建设性行动,并导致全球供应链混乱",这种态度"严重损害国际经贸秩序"。最后一句话尤其醒目,"若荷方持续拒绝纠正错误,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将由其独自承受。"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最后通牒--荷兰政府要么纠正错误、恢复合作,要么承担全部代价。

从表面上看,中荷之间的这场争端围绕企业股权和供货中断展开,但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中欧之间关于产业控制权与供应链安全的较量。安世半导体是一家中资控股的企业,闻泰科技通过合法并购获得主导权,而荷兰政府以"安全审查"为名强行接管,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国际投资的基本原则。

尤其是在晶圆断供问题上,荷兰方面的做法更显得恶意。根据安世中国方面公布的信息,东莞工厂占据安世全球70%的封装与测试产能,一旦断供,全球汽车电子、家电、工业控制等行业的芯片供应都将受到波及。而安世中国随即启动应急预案,建立了充足的库存,并加快新晶圆验证,确保短期供应不断档。相比之下,荷兰总部的反应则是推诿、拖延,并拒不承认自身责任。

更令人愤慨的是,安世荷兰一边停供,一边拖欠货款。安世中国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荷兰方面目前欠付东莞工厂货款约10亿元人民币。换句话说,荷方不仅恶意阻断原料供应,还赖账不还。如此操作,无论在商业道德还是国际法层面都站不住脚。

而何方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也开始逐渐浮现。安世供应链受阻、欧洲汽车产业面临缺芯风险、德国零部件巨头不得不向中方紧急申请出口豁免。德国采埃孚集团与欧摩威公司已主动向中国商务部提交豁免申请,希望获得继续进口安世中国芯片的许可。

事实上,欧盟内部对荷兰政府的不满正在累积。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已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安世谈判正在取得进展",并暗示荷兰与中国都已参与对话。这句话明显是在试图"收拾残局",欧盟清楚若让中荷关系进一步恶化,欧洲制造业将遭到重创。

当前,中荷之间的博弈已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展示了充分的实力与自信,而荷兰的政治操弄则不断透支其信誉。未来的走向,取决于荷兰政府是否愿意回归理性,若荷方纠正错误,归还中资合法股权,恢复正常合作,中方仍会以开放和建设性态度推进产业稳定。反之,如果荷兰继续抵触、拒不认错,那么中方也有足够的反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