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防部长这次让印媒和那些"印吹"彻底破防了。
在近日举行的中印防长会晤中,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当着中国和全球媒体面直接表示,印度希望与中国达成"永久解决方案",结束两国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长期对峙,彻底解决两国长达数十年的边界争议。
而为了证明自己是认真的,他还提出了三点建议,也正是这三建议,让印媒彻底破防了。
辛格的"三点建议"与印媒的"破防"
辛格第一个建议就是希望恢复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制度化沟通渠道,重振现有的边界问题处理机制。
其实过去中印之间本就存在多层级、多渠道的边界事务沟通机制,包括外交与军事层面会谈机制、工作小组制度等,但在2020年中印加勒万冲突后,这些机制实际上处于半冻结状态,中印边境谈判多次陷入僵局,双方在实际控制线沿线的军事对峙导致信任严重受损。
重振机制的提议,表明印度有意通过外交和对话重建沟通桥梁,而非继续依赖军事对峙或单边行动,此举也相当于印度间接承认"光靠前线部署和强硬表态无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
第二点建议就是达成边境争端降级路线图,这也是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建议。
所谓"降级",包括撤军、脱离接触、缓冲带划设、巡逻透明化等具体操作,通过逐步降低军事对峙强度,为最终的边界划定创造条件。
而中印之间对"降级"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可能要求印度撤回某些争议地区的部队或停止基建,而印度可能要求对等措施,所以谈判过程可能因细节问题而陷入僵局。
加上印度内部民族主义势力强势,使得印方"说归说,做不到"是常态,不过辛格如今愿意将一建议搬上台面来讲,就至少表明印度愿意讨论从军事对峙回到可控态势,哪怕只是战术缓解,而非战略退让。
第三点建议就是营造睦邻友好环境,实现互利合作。这一点就没什么好展开讲了,就是字面意思。这些内容虽然听起来仍有余地,但已不再是此前那种"非黑即白"的对抗性语言。
而辛格的表态也让一众印度媒体彻底破防,《印度时报》和《印度教徒报》直言辛格的发言是新德里在边界问题上的"罕见妥协",有评论甚至尖锐指出,印度过去几十年坚持的"前进政策"--即通过军事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夺实际控制线沿线的争议领土,似乎正在被莫迪政府悄然抛弃。
《今日印度》的一篇社论更直言:"辛格的表态尺度之大前所未见,等于向中国递出了橄榄枝,这在印度外交史上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辛格表态之所以引发"舆论破防",其根源在于印度国内对地缘局势的认知正在经历动摇。
莫迪3.0的困局:从"经济神话"到外交孤立
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来,凭借"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等口号,一度将印度塑造成全球经济的新希望,"印度崛起"与"全球南方领导者"的叙事在国内被无限放大,这种自信支撑起强硬外交,包括对中、对巴、对斯里兰卡乃至在印度洋的频频扩张尝试。
然而现实远不如描述得那般乐观,印度经济虽在统计数据上保持增速,但"增长质量"不断受到质疑。制造业空心化、社会分化加剧,均令"增长奇迹"显得虚浮,《亚洲防务观察》指出,所谓"印度神话"正在走向破灭边缘,背后的不确定性正在反噬印度的对外强硬态度。
与此同时,印度在外交层面同样陷入"信任赤字",过去十年,印度频繁在中美之间摇摆,试图在美西方与中俄之间"骑墙",以换取最大利益。然而,这种策略正在失效,西方国家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立场日益不满,而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也让其在"全球南方"阵营中的领导力受到质疑。
对中国既制衡又想靠近,对俄试图维系传统关系但也未能稳住军贸合作,对美国防务协同尚未深度落实……种种"两面下注"的操作,正在形成一个尴尬局面:谁也不真正信任印度。
对此亚洲防务观察网站的一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莫迪3.0政府发现,印度的'大国梦'正被现实的困境一点点吞噬。无论是经济、外交还是军事,印度都需要一个突破口,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无疑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
伊朗的"警钟"与印度的"应激反应"
有媒体分析,辛格此番表态其实与近日伊朗的遭遇有关。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在无视国际法的情况下对伊朗实施的军事行动,让印度意识到,作为一个未被国际社会正式承认的"有核国家",其生存环境正变得更加恶劣。
印度智库"战略与安全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直言:"伊朗的遭遇敲响了警钟,如果一个国家在核能力上被边缘化,同时又缺乏可靠的国际盟友,其战略空间将受到极大压缩。"
此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尽管印度拥有核武器,但其核能力从未获得《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正式承认,而且印度近年来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军事扩张也引发了邻国的警惕,巴基斯坦的强硬回应、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对印度影响力的抵制,都让新德里感到外交上的孤立。
在这种背景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缓解边境紧张局势,不仅能为印度争取战略喘息空间,还可能为莫迪政府在国内赢得政治加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