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昌平法院审理的一起遗产案件冲上热搜,在网上激起了千层浪。

北京的赵女士因病离世,享年41岁,留下数百万元的遗产,包括房产和银行存款,其中最值钱的当属位于北京的房产,但遗产分配却面临着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

她终身未婚,父母也早已离世,无儿无女,无父无母,没有法定继承人,且生前孑然一身的她也没有立下任何遗嘱,因此与她多多少少有点血缘关系的一众亲戚,也没有资格继承。

可数百万的无主遗产放在那,谁不眼红?

包括叔叔、姑姑、舅舅、姨妈等亲属在内的一众亲戚皆对遗产动了心思,他们纷纷走上法庭,纷纷自称曾对赵女士有过不同程度的照顾与陪伴,认为那数百万的遗产应有自己一份。

说实话,这种牵扯到亲情的遗产纠纷案并不好判,要求分配遗产的亲戚太多,平均分配自然不可能,谁分多谁分少又往往难以裁定,就看谁拿出的照顾陪伴赵女士的证据多。

法院判案讲究证据,根据争夺遗产的一众亲戚们所提供的陈词与证据,依法做出如下判决:

赵女士留下的房产归国家,用于公益事业,剩余遗产根据每位亲戚对赵女士照顾的多少进行合理分配,按比例分配,谁照顾得多,谁拿到的遗产就多,反之亦然。

做出这一判决的依据是,赵女士生前是一个人居住的,没有亲戚陪着共同生活照顾,只是对赵女士进行过帮扶,但照顾有限,比如仅仅一周送一次菜这种付出,显然无法得到太多遗产。

而赵女士的一位叔叔,在她生前经常带着她看病,为她跑前跑后,在赵女士因病去世的病历本上,近亲属那一行写的也是这位叔叔的名字,这就说明叔叔对她照顾比较多。

法院也因此判决这位叔叔获得较高比例的遗产。

但明眼人都知道,赵女士的数百万遗产里最值钱的当属位于北京的房产,一众亲戚们之所以走上法庭主张遗产分配恐怕主要目的也在那处房产,但最终房产却归国家所有。

对此结果,一众亲戚们怎么想的无人知晓,一众网友却是深感不理解。

但其实这个结果恰恰是依法办案的完美呈现,判决结果既做到了于法有依,也兼顾到了人情温度。

依据民法典规定,无人认领、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是要收归国家,用于公益事业的。

赵女士恰好符合全部条件,真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其全部遗产皆应收归国家,因为争夺遗产的七大姑八大姨等亲属均非法定继承人,均没有直接继承遗产的资格。

但法律不外乎人情,并不完全排斥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分得部分遗产,如没有直接继承资格的亲属赡养照顾较多,可以适当分得部分遗产,算是对亲属善行的褒奖和鼓励。

但能分得的也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遗产。

有些网友看得就比较透彻,认为生前立好遗嘱,安排好一切,就不会有这一系列问题了,真有关系非常好的亲属,直接就明确立遗嘱了,"房产归国家,总比给那些远亲强。"

确实是这个道理。

倘若赵女士真有意让某一位亲属或某几位亲属继承自己的全部遗产,只需本人亲自立下一份遗嘱,明确遗产给到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某位或某几位亲属,房产自然不会判归国家。

没有这样做,大概率就是没有这个意愿。

类似的真实案例其实还有很多,甚至同屏出现在了热搜上。

上海徐汇区的独居老人葛老伯不幸猝死家中,由于葛老伯未曾生育的女儿、老伴,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先于他离世,导致葛老伯留下的1套上海房产和430万元遗产无人继承。

依照法律规定,在无法定继承人也无遗嘱的情况下,葛老伯留下的房产和存款被认定无主,收归国有,用于公益事业,但葛老伯有位堂弟,走上法庭要求分得全部遗产。

最终法院根据堂弟的照顾程度,判决堂弟获得除房产以外的全部遗产总计约130万元,堂弟不愿意,认为理应分得更多,再审后法院查明堂弟分得的遗产与其照顾程度相适应,驳回。

站在堂弟的角度而言,堂哥留下一套价值不菲的上海房产和足足430万的存款,抚养堂哥较多的他自然应该得到全部的遗产。

换作是任何普通人也都会这样想,这很正常,人性如此。

但还是那句话,真想给的话,自然立的有遗嘱,早早安排好了一起,没有选择立遗嘱,往往意味着被继承人还有着太多现实因素的顾虑,或是压根就没想把财产分给亲属。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不婚不育者晚年所无法回避的一道难题,无儿无女没有法定财产继承人,若父母也已经离世,就无异于是一众亲戚眼中的一块"肥肉",相互不信任。

若亲戚疏于照顾和帮扶,自然不会考虑将遗产分给对方一部分,可若亲戚照顾得殷勤,又会不自觉怀疑对方是不是冲着自己的遗产来的,目的不够纯粹。

比如上海就曾有位独居老人,认为帮助自己的亲属们都是冲着自己那套价值300万的房产来的,所以他宁愿立遗嘱写明将房产留给平时对他照料有加的水果摊主,也没分给亲戚们。

亲戚们往往也处在左右为难的境地,哪怕自己是出于真心照顾,也担心对方误以为自己是奔着遗产而来,照顾也不是,不照顾也不是,殷勤也不是,不殷勤也不是,处境很是尴尬。

很多亲情关系,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渐行渐远,甚至反目,直至被继承人撒手人寰,一切恩怨彻底清零,渐行渐远的亲情自动修复,一众亲戚开始争夺遗产,令人很是唏嘘不已。

若有儿女,一切自然迎刃而解,轮不到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各种远亲前来争夺遗产,若没有儿女,则需要被继承人早做打算,遗产给谁或不给谁,如何处置等等,清清楚楚写在遗嘱上。

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如今"养儿防老"的说辞已无法再打动年轻人,但这些令人唏嘘不已的判例依然在证明着,在当下的现实,无论养老还是遗产处置,主要还是靠儿女。

膝下有人,则无惧他人觊觎,则无需怀疑他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