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满江苏大地,穆龙生便坐在办公桌前,神情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一封来自美国合作伙伴的贸易订单邮件,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作为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关键负责人,他太清楚这份订单的意义了。为美国连锁超市Kroger代工生产自有品牌日用品,这曾是工厂业务的重要一环,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关税风暴戛然而止 ,而如今,它又回来了,且订单价格竟与4月2日之前别无二致,这怎能不让他欣慰?
回溯到几个月前,自今年4月起,中美关税摩擦的阴云迅速笼罩,美国客户仿佛一夜之间按下了"暂停键",停止向中国供应商下单。穆龙生的工厂为美国沃尔玛、Kroger超市等生产牙刷、牙线等日用品,Kroger更是其中停止下单的"主力军"。工厂生产线旁,工人们时常停下手中的动作,眼神中满是忧虑,低声交谈着:"这订单都没了,咱以后可咋办?"生产线的运转不再如往昔那般流畅,产能出现了明显的空余,工厂里的气氛也变得压抑起来。
转机出现在5月12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经贸会谈后公布联合声明,就部分关税问题达成初步协议,承诺在5月14日前大幅下调关税,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加征比例从145%大幅降至30%。这一消息,如同久旱后的甘霖,瞬间激活了原本低迷的市场。穆龙生兴奋地告诉身边的同事:"Kroger本应3月下单,现在晚了两个月,得赶紧催促合作厂家提升出货速度,可不能再耽误了!"他的话语中满是急切,脚步也变得匆匆忙忙,穿梭在工厂各个部门之间。不仅如此,近期欧洲订单也在不断增加,工厂里灯火通明,机器日夜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仿佛要把失去的时间都追回来。
与穆龙生的忙碌相呼应,江苏艾瑞服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孙青,也在一夜之间被卷入了忙碌的漩涡。此前,由于关税摩擦,客户纷纷选择在公司位于越南的工厂生产。而新协定出台后,客户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要求将部分订单转回中国。孙青无奈又有些自豪地说:"中国工人效率高,失误率少,可即便如此,新订单要求7月底前出货,正常外贸订单周期是90 - 120天呐,时间太紧张了!但工人们都很乐意加班,大家都想保住订单和饭碗。"尽管中美就部分关税达成协议,可服饰类企业仍需承担因"芬太尼问题"增设的20%关税。与东南亚相比,27.5%的税率差,让大部分客户依旧优先选择公司在东南亚的工厂下单。孙青皱着眉头,满脸愁容地透露:"到现在,订单量还没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今年接的订单都是在牺牲利润的情况下完成的。"
为了消化库存,早在今年4月底,孙青的工厂就积极对接国内渠道,与大润发旗下的M会员店达成合作,解决了部分夏季T恤、秋冬款打底衫等品类的出口转内销需求。可这点订单对于积压如山的库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如今,她又马不停蹄地筹备联系山姆中国等零售商企业,一心想在国内市场找到更多的"生机" 。
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中国工厂的优势在这场关税风波中愈发凸显。哪怕关税摩擦不断,仍有不少美国客商宁愿涨价也要进口中国商品。穆龙生分析道:"美国客户想在中国之外找替代生产厂商,绝非易事。前期要通过美国食药监等一系列严格的验证审批流程,东南亚工厂配套供应链远不如中国齐全,连开产品模具都得到中国采购,而且他们货期要40天,中国只需25天。"正因如此,部分美国客户在寻求替代无果后,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企业的怀抱。
但过去一个月的经历,让中国供应商们犹如惊弓之鸟,更加注重风险防范。穆龙生心里暗自盘算着,未来要么迁厂,要么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多订单,绝不能再把"宝"都押在美国这一个市场上。孙青也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谨慎多了,不能再把所有订单押在单一市场,必须多条腿走路。"
中国零售商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纷纷向各类外贸企业抛出橄榄枝。永辉超市为出口受阻、库存积压、有意转内销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商品最快15天就能极速上架。江苏华腾的个人护理日用品、宁波今日食品旗下的"非常鱼块"油浸蓝鳍金枪鱼等产品,已在永辉超市部分门店上架销售。主营生姜出口业务的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焦立乾激动地表示,目前通过大润发山东、北京等超市渠道,每天能消耗2吨库存,中国市场的增长远超他的预期,未来也打算把更多业务放在国内市场。
随着美国订单陆续回归,大洋彼岸因关税摩擦导致的美国物价上涨或许也将逐渐平息。此前,美国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智慧探查"公司追踪数据显示,自4月9日以来,亚马逊平台上930种商品平均涨价幅度达29%,涵盖服装、珠宝、家居用品等多个类别。如今,这些因关税而虚高的物价,或许也将随着订单的回归,慢慢回归到合理区间。
从这次关税波动引发的订单起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也暴露无遗。未来,中国供应商们需要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多元市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而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挖掘,如何更好地实现内外贸融合发展,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持续前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