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老辈人常说 "上午大暑把扇丢,下午大暑热死牛",这句话到底准不准?今年大暑又是什么时候呢?

根据天文计算,2025 年大暑节气将在 7 月 22 日 21 点 29 分 11 秒到来。这个时间属于 "下午大暑",按民间说法,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热得连牛都受不了。从科学角度看,下午太阳辐射时间长,地面吸收的热量不断累积,气温更容易飙升。

这句农谚源于古人对太阳辐射规律的观察。上午交节时,太阳直射时间较短,地面温度上升较慢,体感相对凉爽;下午交节则意味着太阳持续炙烤,地表热量释放更集中,高温天气会更持久。例如,2013 年大暑在下午交节,当年多地出现 40℃以上极端高温;而 2018 年大暑在上午交节,南方降雨明显增多,气温相对温和。

今年的高温预警信号格外强烈。气象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比常年高 0.3℃,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这种气候现象会导致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等地可能陷入 "烧烤模式"。专家预测,2025 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刷新历史纪录,我国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数将比常年多 3-5 天。

农业减产风险:河南、山东等地的玉米正处于抽雄吐丝期,持续高温会导致授粉不良,预计减产 10%-15%。云南、贵州的茶树因干旱出现叶片卷曲,部分茶园绝收面积达 20%。

健康威胁升级: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韩国数据显示,2025 年 5-7 月高温相关就医人数同比激增 83%。老年人、户外工作者需重点防范。

能源供应紧张:空调负荷激增可能导致电网过载。2024 年夏季,重庆、四川等地因高温多次启动有序用电,今年这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农业抗旱有妙招:新疆麦盖提县在沙漠边缘推广 "沙漠养虾",利用地下淡水调配水质,既节水又增收。湖北当阳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精准灌溉,53 万亩中稻实现稳产。

防暑降温有讲究: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尽量避免外出,户外作业者需配备遮阳帽、防晒霜和含盐饮料。饮食上可多喝绿豆汤、冬瓜汤,健脾利湿。

能源节约要行动: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 26℃,使用节能电器。德国经验显示,全民参与可降低 15% 的夏季用电峰值。

这场高温不是孤立事件。西班牙、克罗地亚等地已出现 40℃以上极端天气,斯洛文尼亚 6 月降水量仅为常年 24%,森林火灾频发。世界气象组织警告,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突破 1.5℃的概率达 86%,极端天气将更频繁。

今年的大暑不仅是节气标记,更是气候变化的警示。从 "沙漠养虾" 的智慧到 "空调调高一度" 的行动,每个人都能为应对高温出一份力。正如农谚所示,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但科学应对能让我们在热浪中站稳脚跟。唯有尊重自然、珍惜资源,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生存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