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援引多位知情人士爆料,德国计划增购15架美制F-35战斗机,将其计划采购的F-35总数提升至50架,以替换即将退役的85架老旧"狂风"(Tornado)战斗机。然而,德国国防部迅速辟谣,坚称"目前没有计划采购超出35架的F-35",却未完全否认增购的可能性,仅表示需待议会批准。这一消息在德国与法国围绕未来战斗航空系统(FCAS)项目争执不下、特朗普政府对全球盟友挥舞关税大棒的背景下,引发了广泛争议。德国的F-35采购计划,不仅是军事现代化的务实选择,更在美欧关系紧张、俄乌冲突持续、北约内部博弈加剧的国际格局下,折射出德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战略两难。

德国增购F-35的传闻,表面上是军事现代化的延续,实则是对欧洲防务自主与北约战略依赖的深刻权衡。F-35"闪电II"作为全球最先进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具备核弹投送能力,是德国履行北约"核共享"义务的理想平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时任总理朔尔茨宣布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决定采购35架F-35以替换"狂风",后者是德国唯一具备核弹投送能力的机型。据路透社报道,首批8架F-35将于2026年交付,2027年起在德国布赫尔空军基地部署,用于核共享任务。Politico的最新爆料称,北约近期上调集体支出目标至GDP的5%,以应对"俄罗斯长期威胁",促使德国考虑增购15架甚至更多F-35。然而,德国国防部发言人Kenneth Harms在7月11日新闻发布会上断然否认增购计划,强调"35架的合同已签署,暂无新计划"。这一模棱两可的回应,与军方消息人士透露的"增购数字可能更大"形成微妙对比,暗示德国内部在战略选择上的激烈争论。

德国的F-35采购计划,背后是美欧关系的裂痕与FCAS项目的僵局。FCAS作为法德西三国联合研发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被视为欧洲防务自主的象征,却因工作分配与知识产权争议频频受挫。法国近期要求在FCAS核心部件中占据80%份额,打破原定均分原则,激怒了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梅尔茨7月9日与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会晤时直言,FCAS的分歧"尚未解决",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期进入下一阶段。相比之下,F-35作为成熟的第五代战机,可在2027年快速部署,而FCAS首飞最早要到2028-2029年。德国增购F-35的传闻,实际上是对FCAS延误的务实应对,但也暴露了欧洲防务合作的脆弱性。德国空军的现实需求--替换老旧"狂风"并维持核共享能力--使其不得不向美国技术低头,这无疑是对法国主导的欧洲自主防务理念的沉重打击。

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为德国的F-35抉择增添了地缘政治复杂性。F-35不仅是战斗机,更是美国控制盟友的工具。据《欧洲时报》报道,F-35的软件与维护高度依赖美国,合同中甚至包含"特殊紧急情况"下美方可限制其使用的条款。德国安全专家沃尔夫冈·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警告,美国可能通过"杀伤开关"(kill switch)禁用盟友的F-35,这种潜在控制引发了德国国内对采购美制装备的质疑。空客防务工会主席托马斯·普雷茨(Thomas Pretzl)更直言,德国不应"在危机中向美国总统卑躬屈膝",呼吁取消F-35订单,转而投资欧洲本土的"台风"(Eurofighter)与FCAS项目。

德国的F-35采购还需放在全球多极化浪潮中审视。德国作为北约核心成员与欧盟经济支柱,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北约要求其增强军事能力以对抗俄罗斯,F-35的核投送与隐形优势无可替代;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对美国的不信任日益加深,特朗普的关税战与"美国优先"政策让德国担忧过度依赖美制装备的风险。德国计划装备F-35的挪威联合攻击导弹(JSM)与美国AGM-158B JASSM-ER巡航导弹,进一步增强其对地与反舰能力,但这些导弹的供应链同样受美国控制,凸显了德国在军事自主性上的掣肘。

德国国内对F-35采购的争议,反映了战略与经济的两难抉择。支持者认为,F-35是德国空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据《防务新闻》,35架F-35的采购成本约84亿美元,增购15架将额外耗资约20亿欧元,这对已耗尽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的德国而言,意味着国防预算的进一步膨胀。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Boris Pistorius)强调,F-35不仅是核共享的保障,也是与北约盟友协同作战的关键,14个北约国家已采购或计划采购F-35,增强了联盟的互操作性。然而,反对者指出,F-35的高昂维护成本(挪威估算每架全寿命成本达7.69亿美元)与美国的技术控制,可能让德国陷入"军事附庸"的困境。空客与莱茵金属等本土企业呼吁加大对"台风"与FCAS的投资,认为欧洲应通过自主研发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德国绿党与社民党部分议员甚至提议,放弃核共享角色,专注非核常规力量,以降低对美国的战略捆绑。

这场F-35增购风波的深层意义,远超军事采购的范畴,而是美欧关系与全球秩序重塑的缩影。特朗普的关税战、韩美日的军事联合、欧盟的AI监管,以及巴西的去美元化倡议,共同构成了对美国单极霸权的挑战。德国的F-35抉择,恰好处于这一历史转折的交汇点:增购F-35可快速填补空军能力缺口,强化北约框架下的核威慑,但也意味着对美国军事与技术霸权的进一步妥协;坚持FCAS则维护了欧洲防务自主的理想,却因项目延误与法德分歧而充满不确定性。德国总理梅尔茨面临的不仅是预算与技术的权衡,更是地缘政治的艰难抉择。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鲍韶山所预测,新兴经济体摆脱对美国依赖最多只需四年,德国的F-35采购可能为北约赢得短期军事优势,却无法逆转多极化世界的历史潮流。

德国的F-35增购传闻,无论是真是假,都已在欧洲与全球引发涟漪。它不仅是德国空军现代化的技术选择,更是美欧博弈、北约内部协调与全球多极化进程的缩影。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虽能在短期内制造震慑,却在加速盟友的疏远与对手的联合。德国若最终增购F-35,可能暂时巩固其在北约的地位,但也将进一步暴露欧洲防务的内部分裂与对美依赖的困境。在关税战的硝烟、朝鲜半岛的战机轰鸣与AI监管的规则博弈中,德国的抉择不仅关乎50架战机的归属,更关乎一个国家在动荡世界中的战略定位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