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系统里的一个下拉菜单,再加上一次首字母的快速输入,愣是让两位年纪挺大的老人,一下子成了辅助生殖医学史上听起来特别玄乎的"奇迹案例"。

后来大数据监测时发现,有一家医院给73岁的老人做了"无痛取卵",还有另一家医院给86岁的老人做了"试管内受精"。这些一看就不对劲的数据直接触发了医保警报,医保部门当天就赶紧派了人到现场去核查情况。

可最后的调查结果却让人有点哭笑不得--73岁老人原本是要做"无痛胃肠镜",结果医生在填诊断信息的时候,只输入了"无痛"两个字,然后从系统的下拉菜单里不小心选错了,误点成了"无痛取卵"。

01 输入错误引发的"奇迹"

86岁老人那份"试管内受精"的记录,同样也是因为输入错误导致的。这位老人实际上得的是"肾功能衰竭",巧的是,"肾功能衰竭"和"试管内受精"这两个词条的首字母都是"SGNSJ",医生当时只输入了首字母,没仔细看下拉菜单里的选项,这才造成了这个乌龙。

医保飞检组到现场核查之后确认了,这两起看起来很离谱的案例,全都是数据填写错了,并不是真的给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做了辅助生殖技术。

检查人员当场就指出了问题所在,还要求这些定点医疗机构赶紧完善数据校验的机制,避免再出类似的错。

其实像这样的数据质量问题,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之前还有另一个案例,某家医院有上百名男性患者,结算记录里居然出现了宫腔镜使用费的项目,这事儿也触发了系统的预警。

后来一核查才知道,问题出在编码对应上--医院在录入"输尿管镜"这个服务项目的时候,不小心把它的本地编码和"宫腔镜"的本地编码弄混了,才导致了这样的错误记录。

02 数据质量塌方

在医保监管里,那些异常的数据也不总是意味着有人在骗保,有时候这些数据暴露出来的,其实是医疗机构在数据质量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之前在常规药品数据监测时,工作人员发现有个医生开的烟酰胺,总金额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00多倍。这个异常数据一下子就引起了医保部门的注意,医保基金飞检组很快就进驻医院去检查了。

调查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数据质量塌方"造成的。这家医院上传的部分住院费用数据里,开单医生那栏没有填写真实姓名,反而在数据处理的时候,被统一填充成了"未知"。

等这些数据上传到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后,医院里好几位标注为"未知"的医生,他们开的烟酰胺处方量加起来,就触发了系统的异常报警。

飞检组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数据问题反馈给了被检查的医院和当地医保部门,要求他们整改,并没有对医院进行处罚。不过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其他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问题,还是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

03 真正的基金滥用

和前面那些无心之失不一样,有些异常数据的背后,藏着的是故意的违法违规行为。

医保基金监管部门在分析数据的时候发现,有个医生居然能在一分钟之内,给不同的病人开好几份司美格鲁肽的处方。医保基金飞检组顺着这个线索进驻医院检查,精准查出了这个医生涉嫌伪造病历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检查过程中还发现,有个医药代表收集了几十个人的社保卡,然后用这些参保人的身份去医院就诊。

而那个医生明明知道这些人是冒名就医,还是长期配合他们,给他们开诊断结果为糖尿病、二甲双胍用药疗效不佳、建议使用司美格鲁肽的门诊复诊处方。

之后,这个医药代表就去定点零售药店集中刷卡,用门诊统筹基金买了大量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飞检组接着调取了部分参保人的历史就诊记录,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参保人,从来就没有过糖尿病病史,也没有过糖尿病用药的记录。

目前,医院已经对这个医生采取了措施,暂停了他的延聘程序,让他待岗培训,还扣罚了他的个人绩效。至于那些涉嫌违法的问题,已经移交给相关部门进一步查处了。

04 筑牢数据防线

国家医保局指出,从上面这些案例就能看出来,有一部分定点医药机构在日常管理里,最基础也最关键的那个环节--也就是数据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不少短板。

数据质量只要稍微出一点偏差,就会自动触发医保的警讯,进而引发医保部门的现场飞检,到最后会导致医保监管和医药机构管理成本的双重浪费,特别不划算。

这事儿其实有点像我们普通人用手机打字,有时候手滑选错了候选词,发出去的消息就完全不是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只不过这种错误发生在医疗系统里,造成的影响更大,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警报和后续一系列工作。

定点医药机构作为数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得加强数据上传前的严格审核,做好日常的动态校核,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把风险在源头就消除掉。

而各级医保部门也得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完善智能监控和交叉校验的机制,构建起一个能及时发现问题、提醒问题、处理问题的闭环管理体系。

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就像一个从来不会休息的守门人,时刻都在扫描着这些异常数据。它不会上来就自动惩罚谁,但会把每一个可疑的异常都标记出来,不管是男性患者的宫腔镜检查记录,还是高龄女性的取卵手术记录,都逃不过它的扫描。

要想让每次医保警报都能有的放矢,不浪费宝贵的监管资源和医疗成本,还得靠医保监管和医疗机构一起提升数据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