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江苏扬州的李女士盯着手机银行转账记录--32万元,那是她为孩子"打通名校门路"支付的费用。屏幕突然亮起,班级群里弹出一条新闻链接:"谎称有门路上大学,一男子诈骗家长320余万元"。她颤抖着点开链接,熟悉的"王老师"照片出现在犯罪嫌疑人栏里,她瘫倒在地。
同一天广陵法院的法槌重重落下。某教培机构王某因诈骗罪被判11年6个月有期徒刑,罚金50万元。他的两名同伙--刻假章的杨某和制作电子公章的薛某,也分别获刑。
而320余万元的赃款,早已在网络赌局的旋涡中消失无踪。
完美骗局,精心设计的"名校通道"
在江苏扬州家长圈里流传着一个神秘人物--教培机构的王某。他自称是"有关系的业内人士",手握多所知名高校的"内部名额":"分数不够?花钱就能运作!"
面对将信将疑的家长,王某掏出了"铁证":盖着鲜红高校公章的"特招文件",往届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成功案例",甚至还有学校招生办的"内部联络记录"。这些道具彻底击碎了家长最后的心理防线。
更令人咋舌的是,王某竟租用场地组织"虚假面试和体能测试"。家长们看着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实为王某雇佣的社会人员)拿着表格认真记录,看着"考官"频频点头的模样,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在诈骗产业链上,刻章店老板杨某和电子印章制作者薛某成为关键一环。2021年起,王某就向杨某定制多所高校公章,而杨某明知违法却照做不误。与此同时,薛某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二十余所高校的电子公章及配套录取通知书模板。
三人各司其职:杨某每单获利万余元,薛某赚取四万余元,而王某则用320余万元的巨额诈骗款,填补了网络赌博和彩票欠下的无底洞。
血色赌局,20多个家庭的破碎梦想
"开学都快半个月了,录取通知书还没到?"张先生忍不住再次拨打王某电话,却只听到冰冷的关机提示音。这时他才想起去省考试院官网查询--录取名单里根本没有孩子的名字。
像张先生这样的家长共有20余个。他们中最少的被骗数万元,最多的达数十万。这些钱有的是老人的养老钱,有的是东拼西凑的借款,更有人抵押了房产。
当家长们集体报案时,王某正坐在赌桌前双眼通红。网络赌博和彩票的巨额债务,让他把诈骗所得像流水一样投进虚拟赌池。2024年9月警方破门而入时,他的电脑屏幕上还闪烁着赌博网站的血红界面。
无独有偶,内蒙古包头市也曾上演类似悲剧。同样深陷债务危机的杨某谎称能办理名校入学,诈骗19名家长165万元。今年3月法院判决时,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165万元被骗资金不予退还,全部上缴国库。"谁让自己有这种侥幸心理呢?"一位受害家长在普法讲座上哽咽道。
诈骗升级,录取季的黑手伸向家长群
"各位家长好!请扫码加入录取群,缴纳学习资料费800元。"太原的张女士收到儿子录取通知书后,按指引加入学校家长群,立即收到"老师"发布的缴费通知。
她毫不犹豫扫码支付,直到与其他家长闲聊时才惊觉--群里的"老师"竟是骗子伪装的。而此时,骗子早已退群消失。
随着2025年录取季来临,此类骗术在全国多地爆发。太原警方紧急预警:骗子正大规模潜入新生家长群,伪装老师收取"资料费""校服费"。他们利用家长对校方的信任,在关键时间节点闪电作案。
更隐蔽的是"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局。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信息,制作几可乱真的通知书,要求将学费打入私人账户。有些诈骗团伙甚至抢在正规通知书发放前"抢占先机",利用家长焦虑心态实施诈骗。
法律重拳,织就防诈保护网
在广陵法院的判决书中,三个骗子的结局已定:主犯王某因诈骗罪获刑十一年半;刻章店杨某数罪并罚被判一年半;电子印章制作者薛某获刑十个月。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的行为,在法律面前无处遁形。
公职律师指出关键防线:"凡声称'内部指标'、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的,百分百是诈骗!"高校招生严格执行网上录取,所有流程公开透明。所谓"内部人士"不过是抓住家长心理弱点的话术陷阱。
警方教您四招拆穿骗局:
查录取:本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是唯一权威渠道
验公章:真通知书必盖高校公章,非"招生办"等模糊字样
看快递:邮政EMS是唯一正规递送渠道
核账户:学校收费均为对公账户,私人收款码全是骗局
而针对家长群诈骗,太原网警提示:群主需立即开启入群验证,实行实名制管理。家长收到缴费通知时,务必通过电话或视频核实。
高校招生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您好,这里是东南大学招生办,我们从未委托任何机构收取额外费用..."工作人员小张今天已接听32通咨询电话。而在隔壁房间,校方正配合警方整理伪造录取通知书的样本。
内蒙古包头的社区教室里,稀土高新区检察院的干警展开防诈手册:"法律不会保护违规请托造成的损失。"台下一位曾因"找关系入学"被骗20万的母亲,攥紧了判决书复印件--那上面"违法所得不予退还"的字迹已被泪水浸透。
高考没有捷径,人生没有投机。当广陵法院将最后一份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封存证物室,320万元换来的11年刑期,为这个招生季敲下最沉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