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发了第二期典型案例,一共11起个人骗保的事。
官方明着说,公布这些案例就是要表个态,骗医保绝对零容忍,还得给所有人提个醒,一起护好咱们的"看病钱""救命钱",别让这笔钱被瞎折腾。
说实话,这11起案例看下来还挺让人吃惊的,11起里有7起都是倒腾医保药品的,有的冒用别人名字去看病买药,甚至拿去世人的信息开药,听着就离谱。
剩下4起也没好到哪去,有人冒用脱贫户身份就医,有人把自己的社保卡借别人用,还有伪造票据、病历材料的。
这些人造成的医保损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后没一个例外,都被刑事追责了,钱得全退回来,医保资格也被暂停。
本来想占点小便宜,结果把自己搭进去,这买卖算得也太亏了,光看这11起还不够,2025年初国家医保局还放了2024年的"总账"。
去年全国医保系统一共追回275亿医保基金,查实了2008家骗保机构,连公安一起办了3018个案子,抓了10741个嫌疑人。
这数字看着就吓人,说明骗保这事儿根本没断根,就像粘在身上的小毛病,老好不了,一直给医保基金添麻烦。
为啥医保基金总被盯着?"公地悲剧"是个大原因
很多人可能没琢磨过,为啥总有人盯着医保基金?这还得从医保基金的性质说起。
不管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那都是个统筹的"钱池子"。
你真要是生病住院,自己付一部分钱,剩下大部分都从这个池子里出。
本来这池子是为了帮大家,年轻人的钱帮衬退休老人,收入高的帮衬收入低的,身体好的帮衬常生病的,挺公平的。
但问题就出在"人人能用,没人能拦着别人用"上,这池子慢慢就成了"公地"。
之前听说过"公地悲剧",意思就是好东西大家都想多占点,最后反倒把东西糟蹋了。
医保基金就是这样,有人没病装病,有人小病装大病,还有人帮别人看病拿提成,完全不管这钱是大家的救命钱。
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骗保还不是单个人的事,有时候医院、药企也会掺和进来。
你想啊,医院要提高营收,药企要卖更多药,销售人员还想靠回收药品赚差价,这不就凑一块了?之前就有地方曝光过,某家医院帮着虚构住院天数,伪造检查报告骗保,最后查出来骗了上千万。
药企那边也有门道,让参保人用医保买药,再低价收回来高价转卖,一套流程下来,受伤的只有医保基金。
监管一直在使劲,但"猫鼠游戏"不好停
当然了,医保局也没闲着,一直在想办法堵漏洞,比如按病种付费,给医院定个额度,不让随便超支;还鼓励内部人"吹哨举报",去年有个省靠举报线索就追回12亿医保基金。
大数据也用上了,有人短期内在好几个医院买慢性病药,系统一查就知道不对劲,去年某地就这么查出30多起骗保的。
但说实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监管和骗保就像"猫鼠游戏",这边防得严,那边就想办法绕。
医院会把病种拆开来算,或者虚报病情,就为了绕开额度限制;大数据和举报大多是事后算账,等查到的时候,钱可能已经被骗走了,想完全防住很难。
之前听人说过耶鲁大学一个教授的理论,叫"医疗不可能三角",意思是想看病快、技术好还便宜,这三样没法同时满足。
你看英国的NHS,搞免费医疗,结果好多人等着住院,钱也不够用,设备人手都缺。
咱们医保也一样,大家都想用好药、看好病,还少花钱,可基金就那么多,需求一多就容易出问题。
其实换个角度看,自己花钱看病的时候,大家都会精打细算;商业保险有专人把关,也不会乱花钱。
但医保是花"大家的钱",不管是参保人还是医院,都容易不心疼,这就难免浪费。
那咋解决呢?有人提议把医保基金分两块,大头做成个人账户,只能看病用,像强制储蓄一样,小头用来帮大家付大病的钱。
这样一来,大家花自己账户里的钱,自然会多留意,不会随便浪费。
之前有个试点城市这么改了,效果还不错,异常购药的少了,账户用得也更合理。
另外,AI和大数据也得跟上,去年有地方用AI审核病历,虚假项目一抓一个准,查案速度快了不少,还能提前预警,比光靠人盯管用多了。
说到底,医保基金是咱们每个人的救命钱,不是谁的"唐僧肉"。
光靠医保局监管不够,医院得守规矩,咱们自己也得讲诚信,别想着钻空子。
现在制度在优化,技术也在升级,慢慢总能把骗保的漏洞堵上,毕竟只有基金安全了,咱们生病的时候才能真的有保障,这才是最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