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大战要压不住了,印巴首都相隔20小时先后传出爆炸声,究竟是谁想让印巴17亿人重新卷入战火?

11月10日傍晚6时52分,印度首都德里老城区地标--红堡(Red Fort)地铁站1号出口附近,一辆缓慢行驶的红色轿车在红灯前停下,随即发生剧烈爆炸。

冲击波震碎周边商铺与地铁站玻璃,引发6辆汽车、3辆三轮车连环起火,浓烟直冲夜空。事件已造成至少13人死亡、30余人受伤,为2011年以来,印度首都核心区首次遭遇如此规模的爆炸袭击。

红堡是旧德里老城区的中心,是印度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帝国的王宫,也是印度总理在独立日发表全国讲话和升旗仪式的地点。

作为印度著名的地标和民族象征,这里的政治象征意义使得此次事件影响尤为重大,可以说是震动全印度。

【印度把爆炸案的指向巴基斯坦】

据悉,爆炸发生前几小时,哈里亚纳邦法里达巴德(Faridabad)一处出租屋,警方查获近三吨爆炸物原料、AK-47步枪、手枪、定时装置及大量易燃化学品。

涉事车辆原车主已被拘,车内三名乘员全部被炸死,其中一名为克什米尔裔医生,被指与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激进组织"穆罕默德军"(JeM)关联。

截至目前,印度国家调查局(NIA)已经将此爆炸案初步定性为恐怖袭击。

然而,就在红堡爆炸余波未平、印度全国高度戒备之际,不到20小时后的11日中午12时39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G-11区地方法院外,一名自杀式袭击者身穿炸弹背心强行闯入安检区未果,转而在一辆警车旁引爆,造成12死27伤。

巴安全部门消息源迅速把矛头指向藏身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塔利班(TTP),并强调:袭击发生在巴军方10日刚挫败TTP对军校未遂袭击、击毙24名恐怖分子之后,属停火期间的蓄意报复。

两起首都恐袭,时间紧密咬合、目标高度敏感、手法精准狠辣,绝非偶然巧合,而是南亚安全格局深度裂变的集中爆发。

【新德里爆炸:莫迪的"政治困境"与"假旗"疑云】

印度当局迅速将红堡爆炸归咎于"巴支持的恐怖组织",内政部长沙阿(Amit Shah)高调宣称"辛杜尔行动仍在进行",舆论更渲染"辛杜尔行动2.0"箭在弦上。

但印度此番急切定性,难掩其政治算计--掩盖5月空战惨败:今年5月7日印巴空战中,印军6架战机(含3架"阵风")被巴军歼-10C全歼,0:6战绩令莫迪政府颜面扫地,却在国内大肆宣传"大胜"。

如今首都遇袭,若不迅速"甩锅"巴方,民意反弹将难以收拾。莫迪执政后期面临经济疲软、青年失业、宗教冲突加剧等多重压力,亟需"外部敌人"凝聚共识,转移国内矛盾。

而印度方面的"假旗行动"可能依旧未排除:袭击前几小时在法里达巴德查获巨量爆炸物,而涉案医生与恐怖组织的关联尚无确凿证据。

若为印度极端民族主义团体所为,嫁祸巴方以制造开战借口,逻辑亦自洽。

【伊斯兰堡袭击:TTP的"战略反扑"与阿塔的"纵容"】

与红堡爆炸不同,伊斯兰堡法院袭击高度符合"巴塔"( TTP)的战术特征:目标为国家权力象征(法院)、手法为自杀式人弹、时机选在巴军高压清剿之后。

阿富汗塔利班此前甚至在伊斯坦布尔和谈破裂后,倒打一耙称"巴塔问题源于巴军2002年与美合作",试图将责任外推。

事实上,巴塔与阿塔在意识形态、人员流动、训练体系上深度交织,阿塔视其为牵制巴方的"战略资产",无意彻底清除。

【20小时连环恐袭:谁在下一盘大棋?】

两起恐袭几乎同步发生,暴露南亚正陷入三方角力、双重误判的危险棋局:印度以为可借红堡爆炸,重燃印巴冲突,迫使巴方分兵南顾,从而缓解国内压力。

阿塔以为巴方仍会顾及"穆斯林兄弟情"而克制,未料"巴塔"把战火延烧至首都,彻底突破巴方底线。巴国防部长阿西夫直言"国家处于战争状态",越境打击已箭在弦上。

而时间上的高度同步,不排除有第三方势力(如域外情报机构)试图制造"印巴开战、巴阿混战"乱局。

新德里与伊斯兰堡的爆炸声,敲响的不是警钟,而是战鼓。

对巴基斯坦而言,"巴塔"已把刀尖抵住首都咽喉,不打则国将不国;对印度而言,若执意把红堡事件作为开战借口,恐重蹈5月覆辙;对阿富汗塔利班而言,继续纵容"巴塔",终将引火烧身。

南亚乱局已非双边恩怨,而是反恐、地缘、大国博弈与国内政治的多重叠加。

而中国作为关键利益攸关方,唯有坚定支持巴方反恐、推动阿塔回归地区安全合作,方能守护"一带一路"生命线,避免南亚滑向全面失控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