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视《走进抗战英雄部队》节目中,出现了我军机枪手佩戴单兵外骨骼参加实战演练的画面,场景令人震撼。
在外骨骼的加持下,一名手持201班用机枪的战士可背负2箱弹药,动作还很利落,能够伴随掩护步兵小队,甚至可以做到单手持枪稳定射击。
这表明我军外骨骼已经具备实战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这已经是独一份的了,因为美俄外骨骼都还处在试验阶段,尚未投入实战演练。
其实,早在2020年,我军外骨骼就已经投入使用,但仅仅执行油料供给、弹药搬运等后勤保障任务,现在看来,一线战斗连队也已经开始装备外骨骼,且已经用于高原作战演练了。
【我军外骨骼早已投入使用】
那我军机枪手这身行头有多重呢?
201班用机枪是我军新一代班用火力压制武器,采用5.8×42毫米口径子弹,空枪重4.4公斤,弹链供弹。
国内弹药箱估算重量约10公斤(含子弹),弹药箱可不仅仅是存放子弹的容器,它本身要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支撑梁或弹簧装置,以便提供稳定的支撑结构,并减少运输中的振动,因此,弹药箱本身也是有一定重量的。
这么算下来,光是一挺机枪和两箱弹药就重24.4公斤,再加上其他装备,怎么也得30公斤吧?
这已经大大超过了我军5公里越野10~20公斤的负重水平,因此,机枪手一般都配有副射手来背弹药箱。
【外骨骼在高原作战中作用巨大】
但在高原环境下,战士们的负重能力大幅下降,在海拔3000米的情况下,负重能力较平原下降29.2%,海拔4000米下降39.7%,海拔4500米以上时,人体心脏功能仅相当于平原的60%,此时的负重能力下降约30%。
也就是说,在高原作战环境下,即使为机枪手配两个副射手,他们每人也只能背一箱弹药。但现在有了外骨骼,机枪手一人就能背两箱投入战斗,相当于一个人顶三个人用。
我军投入使用的一些外骨骼装备型号的负重能力,可远不止30公斤,某些型号承重极限高达110公斤,这意味着可以单兵携行12.7毫米重机枪,要知道,之前这可是需要一个班组协作的。
可要具备高原实战能力,仅仅负重能力强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要满足这么几个条件才行:
【高原作战对外骨骼电池续航能力要求极高】
首先是动作灵活,地形适应能力强。
前线作战可不比后方搬运,不仅地形更复杂,还要求快速部署,尤其是快速占领制高点,抢占有利地形,外骨骼必须具备深蹲爬坡助力才行。
为此,我军新款外骨骼的膝关节可提供25公斤的额外动力。
其次,外骨骼本身还要轻便,穿戴容易,为此,我军新款单兵外骨骼采用了碳纤维结构件,重量减轻30%,穿戴时间可缩短至1分钟内,实用性极大增强。
再次是续航时间要长,满足持续作战要求。
我军新款外骨骼采用了柔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20wh/kg,可支持连续作业11.6小时。
高原的低温作战环境对电池续航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军新款外骨骼可在-30℃的极端环境运作,且已经完成了-20℃运作6小时的验证,这才是高原作战最有力的保障。
最后是尽可能地控制成本。
外骨骼作为单兵装备,要批量装备部队,必须控制住成本才行。通过降低成本的针对性设计和国内强大的供应链,我军单兵外骨骼的造价控制在了8万美元左右,虽然还是有点小贵,但也基本上具备了批量装备的条件。
与我军相比,美俄两军的外骨骼就明显差了不少,美军长期测试洛克希德·马丁研发的外骨骼HULC,但HULC采用了液压驱动的错误技术路线,很容易出现过热问题,电池续航仅4小时,这还是常温指标,单套成本高达24万美元,比一枚"毒刺"防空导弹都贵,最终不得不终止研发。
俄罗斯的"勇士2"外骨骼稍好一点,单价控制到了12万美元,但续航只有3小时,仍处于小批量试用阶段,远未形成战斗力。
【美军单兵外骨骼】
即使如此,我军单兵外骨骼也只能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已,脑机接口技术已经进入试验阶段,借助脑机接口,士兵不仅可以动态感知战场环境并自主调整助力策略,还能控制多架无人机协同作战。因此,机枪手外骨骼并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
总之,我国已经在单兵外骨骼领域抢占了制高点,接下来,不但要保持并扩大这种领先优势,还要创造性地拓宽应用领域,因为外骨骼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放眼未来,发展出钢铁侠那样的外骨骼并非无法做到,甚至出现可以在内部操控的机器人外骨骼也不是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一直走"美国负责想象,中国负责实现"的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