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向来是电影市场的黄金时段,各大影片纷纷在此期间上映,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收获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2025 年的春节档,同样是佳作云集,而《封神 2》作为备受瞩目的续作,承载着观众们满满的期待,高调登场。谁能料到,这部本应大放异彩的影片,却在口碑与市场表现上遭遇了滑铁卢,尤其是男主姬发的人设,更是成为了观众们口诛笔伐的焦点。
早在《封神 2》筹备阶段,第一部积累的人气与话题度,让无数观众对其翘首以盼。第一部《封神》凭借独特的剧情视角、精美的服化道以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为第二部的上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影片巧妙地将矛盾核心聚焦于纣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妲己祸国,这样的创新改编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大家纷纷期待第二部能延续第一部的精彩,将封神故事更深入地展现出来。
终于,《封神 2》在众人的期待中上映,然而,观众们观影后的反应却与预期大相径庭。在代表观众口碑的豆瓣平台上,《封神 2》仅获得了 6.5 分,在同期上映的多部影片中处于靠后位置。不少观众观影后,心中满是失望,这种情绪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从剧情角度来看,《封神 2》的许多设定让观众难以接受。按照常理,电影的续作在剧情发展上应更加精彩,可《封神 2》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其中,最为离谱的当属太子殷寿死后变成魂魄,且魂魄能力强大到能吸收元始天尊的力量,让元始天尊无力抵挡这一情节。在大众熟知的封神故事中,元始天尊乃道教中的顶级存在,拥有着超凡的法力和地位,而殷寿即便生前贵为纣王,也绝无可能在死后魂魄拥有如此逆天的能力。这样的情节设定,让那些对封神故事有所了解的观众感到荒诞至极。合理的创新改编能为影片增色不少,如第一部对妲己与纣王关系的改编,既新颖又符合故事逻辑,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封神 2》却似乎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过度的改编让故事脱离了大众认知,显得胡编乱造。
男主姬发的人设崩塌,无疑是《封神 2》口碑崩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第一部中,姬发虽带着几分稚气,但聪慧敏锐,他能敏锐地察觉到纣王的野心,并试图摆脱纣王的控制,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那时的姬发,是观众眼中充满希望的英雄形象,大家期待着他在第二部中能有更精彩的成长与蜕变。然而,到了《封神 2》,姬发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优柔寡断,如同一个扶不上墙的 "阿斗"。面对闻太师的计谋,他轻易上当,完全失去了第一部中的理智与果敢。在与邓婵玉的感情线上,姬发的表现更是让人失望。两人身为敌对阵营的将领,初次相遇并不愉快,姬发还设计让邓婵玉的马受惊,险些使其落水。可仅仅因为姬发救了邓婵玉一次,两人便迅速产生感情,国仇家恨瞬间被抛诸脑后。在闻太师列阵攻打西岐的危急时刻,姬发作为唯一有机会杀死闻太师的人,竟然与邓婵玉眉来眼去长达十分钟,全然不顾西岐百姓的安危。这种行为不仅让姬发的人设崩塌,也让观众对他的行为逻辑感到困惑和愤怒。
从特效方面来看,《封神 2》同样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如今,许多导演过于注重营造炫彩夺目的特效,却忽视了电影的核心 -- 剧情。《封神 2》在特效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本应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可实际呈现出来的特效却差强人意。在一些关键战斗场景中,特效的质感与流畅度不足,给人一种生硬和虚假的感觉。比如,在展示法术对决时,特效的光影效果不够细腻,法术的威力也未能通过特效充分展现出来,让观众难以沉浸其中。相比之下,一些剧情紧凑、逻辑严密的小成本电影,虽然特效不如大制作影片,但凭借精彩的故事,依然能赢得观众的喜爱。而《封神 2》在剧情和特效两方面都未能做好平衡,导致观众对影片的整体评价不高。
从导演乌尔善的角度分析,他在《封神 2》中的表现似乎与时代脱节。当下观众的审美和喜好不断变化,对于影视作品中的主角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恋爱脑加愚蠢的主角人设,早已成为观众讨厌的对象,而《封神 2》中的姬发恰恰全占了。导演在创作时,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和喜好,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用中年人的视角去揣测年轻人喜欢的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冒险。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导演需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心理,研究如何通过精彩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观众,而不是单纯依靠特效和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