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9日,一则足以震动全球经济格局的消息传出: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大幅提高至84% 。这一举措,是对美国于4月8日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从34%骤增至84%的强硬对等反制,瞬间在国际经济领域掀起千层浪。

此次关税调整,并非仓促之举,而是有着严谨的政策依据和实施细则。依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这50个百分点的提升,覆盖了从农产品到高科技产品等所有原产美国的进口品类。当然,政策也设置了特殊情况的考量:对于4月10日12时01分前已启运、且在5月13日24时前完成进口的"在途货物",给予了暂不适用新增关税的例外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政策调整带来的冲击。

从法律角度来看,中方此举有着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海关法》《对外贸易法》成为此次反制措施的有力法律支撑,同时,行动严格遵循国际法原则,彰显中国维护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的决心,也表明中国并非无端挑起争端,而是在规则框架内捍卫自身利益。面对美方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推行单边主义与经济霸凌的行径,中国的反制是有理有据的回击。

除了关税措施,中国打出了一套漂亮的配套反制"组合拳"。商务部迅速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追加起诉美方加税行动,从国际规则层面追究美方责任,力求在多边框架内解决贸易争端;在实体清单管制方面,将美国光子公司、BRINC无人机公司等12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其获得中国两用物项出口许可,对涉及人工智能与国防科技领域的护盾人工智能公司、内华达山脉公司等6家美企进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全面限制其在华贸易与投资活动,从企业层面精准打击美方不当行为。

回溯此次关税战升级的源头,是美方在4月8日的单方面挑衅。中美双边贸易在2024年达到7830亿美元的规模,中国自美进口占据一定比重。而此次84%的关税壁垒一旦生效,美国对华出口产业将遭受重创。以大豆产业为例,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重要出口市场,高关税将使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价格大幅上升,竞争力锐减,大量大豆可能面临滞销,相关种植户和企业收入将大幅缩水;天然气行业同样如此,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到中国需面对高昂关税,在亚洲市场可能被其他供应国取代,投资和生产计划都将被打乱。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中方反制"有理、有据、有节",同时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单边关税,回归平等对话。这表明中国并不希望贸易战持续升级,损害双方利益,而是希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但如果美方继续一意孤行,中方也明确保留进一步反制的权利,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充足的应对底气。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特朗普突然宣布将中国输美商品关税从104%提升至125%,这距离中国宣布对美加征84%关税仅过去12小时。

戏剧性的是,美国同时宣布暂停对75个国家的关税措施90天,并降低10%互惠关税,也就是说,短短24小时内,中美再次互加关税。而特朗普对其他国家宣布暂停关税,才是真的认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贸易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此次关税调整不仅影响中美双方,也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感受到阵阵寒意。汽车行业中,美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到中国成本大增,依赖美国零部件的中国车企或需重新布局供应链;科技领域,中美在芯片、电子设备等方面的贸易受阻,打乱全球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节奏。全球市场都在密切关注中美贸易走向,期待双方能冷静下来,通过对话化解分歧,重塑稳定、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秩序,因为这不仅关乎中美两国,更是全球经济稳定繁荣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