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代表在联合国交锋后,欧盟27国对华发起"全面制裁",对此,中方反击已就绪。那么,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面对美方的咄咄逼人,中方是如何回应的?针对欧盟27国发起的制裁,我外交部又说了什么?

12月16日,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场公开会上,美国又故技重施。这一次,美方代表借着乌克兰危机,转头无端指责中国,言辞激烈,企图给中国扣上一顶"支持战争"的帽子。只是,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话音刚落,就被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当场怼了回去。

耿爽先是阐述了中方的一贯立场:即冲突没有赢家,军事手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想止住战火,早日恢复和平,必须走政治谈判的路子。他指出,当前的局势已经有所松动,谈判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国际社会也在凝聚共识。

然而,美方却还在老调重弹指责中国,于是在二轮发言中,耿爽的态度更直接,直指美国才是战争的推手:"不断向战场提供武器、试图延长战争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一句话点出问题的实质。耿爽重申,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而是始终站在劝和促谈的立场上,为和平奔走。他还提醒美方代表:乌克兰局势正在变动,美国的发言稿"也该改一改了"。

美国是什么态度?嘴上说着和平,手里却在不断加码。12日,拜登政府又宣布向乌克兰提供5亿美元的新一轮军事援助。这已经是拜登总统自2021年上任以来,第72次批准对乌军援。这次的援助清单里包括无人机、火炮弹药、装甲车等装备。算上这笔,拜登政府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总额已经超过了635亿美元。

就连即将上任的特朗普也对此没什么好话,他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明确反对乌克兰使用美国提供的武器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他担心这种行为只会加剧冲突,甚至导致局势失控。特朗普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如果他再回到白宫,会把华盛顿的支持当成谈判的筹码,促成俄乌停火。

另一边,欧洲27国这一次也是紧跟美国的步伐。当地时间16日,也就是中美代表在联合国交锋的当天,欧盟对中国发起了所谓"全面制裁"。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公报显示,这次制裁是第15轮针对俄罗斯的措施,制裁名单里多了84个新增的实体和个人。而其中,有7个中国企业和个人赫然在列。

欧盟给出的理由是,这些中国实体涉嫌为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和微电子部件,或者协助规避欧盟的对俄制裁。更为关键的是,这次制裁不只是简单的出口管制,而是"全面制裁"--包括资产冻结、旅行禁令以及禁止提供资金等措施。路透社指出,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实体和个人采取如此严厉的动作。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的态度很明确,欧洲要进一步施压,甚至不排除未来还会对中国采取更多制裁。而在欧洲理事会的峰会上,所谓"中国工厂为俄罗斯提供军用无人机"的话题,也被摆上了桌面。不过,这种"甩锅"把戏,中国当然不可能忍气吞声。

在17日的记者会上,我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面对欧盟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他强调,中方从未向乌克兰危机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而且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控一直是全球最严格的水平。中国的立场非常清晰,那就是劝和促谈,推动政治解决,而不是拱火添乱。

林剑还指出,中俄企业之间的正常贸易合作,不应受到任何干扰。而事实上,包括欧美在内的很多国家,也都在与俄罗斯进行贸易。这种双重标准,显然说不过去。林剑强调,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那么,中方的反制会是什么?有分析认为,如果回顾过去几次类似的情况,中方的反击大概率会落在贸易、技术以及外交领域。首先,贸易层面。中国可以对欧盟部分企业采取对等措施,比如加强审查欧盟企业在华的投资和运营。此外,中国也有可能通过调整采购订单,将一些合作转向其他国家,以减少对欧洲的依赖。

其次,技术出口方面,中国掌握着一些关键技术和资源,比如稀土材料。在全球供应链中,稀土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如果中方对稀土出口实施新的限制,欧洲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技术产业将面临不小的打击。

外交上,中方也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多方合作,来巩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比如,中方此前与巴西等国发起成立的"和平之友"小组,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种多边合作,不仅能够增强中方的话语权,也让美国和欧洲的所谓"孤立中国"策略越来越难以为继。

从根本上说,欧盟的这一轮制裁,不过是盲目跟风美国的结果。美国需要一个"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而欧盟则成了美国的帮凶。可是,这种没有事实依据的指责,能把中国拖下水吗?显然不行。

耿爽在联合国的回击,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中国不是问题的制造者,更不会任由别人泼脏水。中方的反击,不仅是为中国企业争取合法权益,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中国不怕制裁,也不会向压力低头。正如我外交部所说:"中方的反制措施已经准备好"。中国企业的利益不会白白被牺牲,而那些无理的制裁,最终只会伤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