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咱们说过,特朗普对美国所有的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包括中国、欧盟、日本在内的部分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关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美国的"贸易赤字",用特朗普的话说,也即"他国剥削美国"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全球加税"的举动,还有驱赶各国企业离开本国,实现美国"产业回归"的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观察者网4月2日的报道,特朗普在宣布"全球征税令"的当天曾表示,"如果你希望你的关税税率为零,那么你就应该在美国生产你的产品。"很显然,特朗普企图通过为别国出口商品"征税"的方式,推高这些企业的出口成本,继而驱赶它们离开这些国家,投入到美国的怀抱,因为他们在别国生产商品出口到美国,需要面临高额关税,而在美国本土生产,却是"零关税",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当然,在驱赶各国企业离开原产地的力度方面,特朗普是有不同侧重的。比如说,他对欧盟加征20%的关税,对日本加征24%的关税,而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则高达34%,如果算上此前特朗普已经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了20%的关税,那么这轮"全球征税令"生效之后,"美国对华关税税率合计将达到54%"。可以说,中国是特朗普全球加税的"最大受害者",换个角度讲,特朗普最希望各国企业离开的国家,就是中国。

那么,特朗普能够将各国企业赶出中国并迁往美国吗?应该说,可能性不大。

咱们比较一下中美制造业的成本就知道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约为美国的25%-30%;美国的能源成本比中国低20%-40%;中国的工业用地租金只有美国中西部的20%-60%;在华企业的平均税负是18%-22%,与美国相差不大(21%);中国的物流和供应链效率高于美国,长三角/珠三角"3小时产业圈"可解决 90% 零部件采购,美国供应链分散,回流企业面临"零部件缺口"。

因此总体来说,在5个项目的对比中,美国也就只在能源成本方面,较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余四个项目,中美一项打平,其余三项均为中国优势。因此,综合比较,单单就商品制造成本来看,相比中国,美国并没有非常突出的吸引力,换言之,在华企业搬离中国迁往美国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更何况,全球除了北美市场(约28.6万亿美元)外,东亚与太平洋一样拥有近30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特朗普连续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加征关税,使得中国商品的综合关税高达54%,已经严重推高了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削弱了"中国造"的竞争力,因此不排除部分中低端产业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比如墨西哥。

但前面咱们也说了,东亚与太平洋市场GDP总额高达近27.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17.96万亿,占总额的65%),总人口23.5亿,占全球的29%。因此,在华各国企业不大可能彻底离开中国市场,毕竟东亚与太平洋市场在这里摆着,还有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与零部件供应,所以,各国企业可能会采取"中国+1"的模式,来规避特朗普的"关税壁垒"。比如说,某企业继续在华设厂,但该厂出口的产品不供应美国,而另外在墨西哥再设一厂,专门满足美国市场,这样就能享受东亚-太平洋市场和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与零部件,又能继续出口美国市场。

因此,特朗普希望通过"全球关税战",特别是针对中国的"高关税壁垒",让各国企业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做出选择,这一图谋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特朗普可以下令,任何想要进入美国市场的企业,都不得在中国投资建厂,那他们就没有任何规避的余地了,但这样吃相就太难看了,完全违背了开放与自由贸易的原则,"脸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