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名字又能意味着什么?战斗机、轰炸机和现代空战》的文章,直白地点出了现代空战模式的剧变,也暴露了美国空军在面对中国空军崛起时的焦虑。
文章的核心内容围绕空战模式的演变展开。过去,空战是速度与机动性的较量--两架战斗机像空中剑客,咬着对方的尾巴,拼速度、拼爬升、拼滚转,谁先抢到射击位置,谁就能用航炮或短程导弹解决对手。
这种"空中缠斗"的模式,从一战打到冷战,几乎成了空战的代名词。美国空军的F-15、F-16,苏联的米格-29、苏-27,都是为这种"贴身肉搏"量身打造的:机身小巧、推重比高、机动过载大,活脱脱的"空中格斗家"。
但现在,这一套玩不转了。《防务新闻》的文章里提到一个关键人物--美国前空军军官、防务分析师约翰·斯蒂利恩。他早在2015年就预言:未来的空战不是战斗机之间的"贴身互殴",而是"导弹与信息的远程对决"。
简单说,现在打仗,谁先发现对方谁就能先动手,而"先动手"往往意味着"直接赢"。但怎么做到"先发现"?靠的不是飞机飞得快、转得灵,而是更强大的雷达、更隐蔽的隐身能力,以及能联网共享信息的"空中大脑"。至于"先动手"的家伙事儿,也从短程导弹变成了射程几百公里的远程导弹--反正不用近身,飞机只要能扛着足够多的导弹飞远点就行。
这就导致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未来的"空中优势飞机"可能更像轰炸机,而不是传统战斗机。
为什么?轰炸机块头大、载弹多、航程远,正好能满足"带更多远程导弹、飞更远距离、藏得更隐蔽"的新需求。
文章里特意提到中国的歼-36、歼-50,说这两款战机"似乎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大尺寸机身、高隐身设计、能挂载多枚远程导弹,仿佛一座"空中导弹库"。反观美国这边,空军的第六代机F-47和海军的F/A-XX,现在还在"纸上谈兵"阶段,到底能不能跟上这种新趋势,连美国人自己都心里没底。
按理说,美国空军作为全球最老牌的空中力量,应该最擅长适应规则变化。但现实是,他们现在还在抱着"战斗机思维"死磕。文章里列了美国空军的几个老办法:给F-35战斗机塞更多导弹、买F-15EX这种"四代半老炮"、搞无人协作战机(CCA)当"忠诚僚机"、以及急着推F-47当"下一代空中优势"。
文章认为,这些操作在传统空战里可能有用,但放到现在的"远程导弹对决"里,全成了拖油瓶。举个最直接的例子:传统战斗机机身小,弹舱容量有限。
比如F-35的内置弹舱最多只能挂4枚中距导弹,要是挂远程导弹,可能只能塞2枚--但现代空战里,一枚导弹的击杀概率只有0.46,而且面对中国空军的电子干扰,这个概率还会更低。换句话说,打一架敌机可能需要3-4枚导弹,F-35这种小身板根本不够用。
再看航程。中国空军在西太平洋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美国战斗机从日本、关岛的基地起飞,到台海或南海的作战半径本来就紧张。要是再挂一堆导弹,航程还要缩水--等飞到战场,可能导弹还没打,油就快没了。而中国的歼-36、歼-50天生"大肚量",既能多挂弹又能多带油,在远海作战里的优势一目了然。
《防务新闻》的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美国空军要想应对新空战挑战,必须"考虑非战斗机选择"--说白了,就是别再死磕传统战斗机,把"战斗机"的尺寸往轰炸机上靠。文章举的例子是B-21"突袭者"轰炸机,虽然它被官方定义为轰炸机,但实际更像"隐身、联网、能扛大量远程武器的空中平台"。
换句话说,美国人现在想把轰炸机当战斗机用,因为只有这种"大块头"才能满足新空战的需求。
客观来说,《防务新闻》的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美国空军的"焦虑自白"。他们终于承认:在空战模式从"缠斗"转向"远程导弹+信息战"的今天,中国空军的歼-36、歼-50们已经站在了新规则的制高点上。美国要想保持优势,只能硬着头皮"抄中国的作业"--哪怕这意味着要推翻自己过去的"空中霸权"逻辑。然而,但"抄作业"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能做到的,美国未必能做到。说到底,空战模式的变革从来不是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作战理念、装备体系、工业能力的全面升级。美国空军现在意识到"要学中国",算是跨出了第一步,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他们能不能像中国空军那样,彻底摆脱旧时代的思维枷锁,在"大平台+远导弹+强网络"的新赛道上跑起来?毕竟,在军事竞争里,"模仿"可能是最大的认可,但"超越"永远需要更彻底的改变。而这一次,美国可能已经落后了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