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形包围圈"这概念最早出自解放军空军大校戴旭的书《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那是2009年的事儿。他在那书里把美国和中国周边亲美国家的布局比作一个C字形,从海上到陆地,把中国沿海和边境都卡住了。

简单说,美国想通过这些国家控制中国进出口通道,断了战略物资供应,让中国经济喘不过气来。他观点直来直去,强调中国得警惕外部压力,但也指出内部问题不能忽略。

"C形包围圈"布局的来龙去脉

这个包围圈得从冷战说起。1951年美国就提出岛链概念,想限制苏联和中国向太平洋扩展。第一岛链从日本起步,经琉球群岛、台湾地区、菲律宾,到南海诸岛,形成一道弧形防线。第二岛链更远点,从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到帕劳。

陆上部分,从印度开始,绕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形成补充。戴旭书里讲,海上的链条像布袋口,把中国领海封死,陆上则通过这些国家施压。举例,日本是起点,美军基地在那驻扎几十万兵力,冲绳就是重镇。

2024年底,美国开始把海军陆战队从冲绳移到关岛,第一批100人走,计划总移9000人,剩1万在冲绳。这表面减轻当地负担,其实是战略调整,因为中国导弹射程覆盖第一岛链,美军觉得前线太危险,得后撤分散。关岛扩建基地,部署更多导弹和无人机。

南海部分,菲律宾和越南有争端,美国拉着他们演习,2025年上半年,美菲联合巡航南海,菲律宾基地升级,装了美式反舰导弹。印度陆上起点,美印核协议从2005年签起,印度买美国武器,花大笔军费,政府还总拿中国说事儿,边境巡逻加码。

巴基斯坦和中国关系铁,中巴经济走廊推进,贸易额年年涨,美国拉不动。阿富汗乱了好几年,一带一路项目在那落地,双边贸易稳,阿富汗不跟美国走太近。蒙古经济靠中国出口,矿产运过来,找平衡但不偏美国。

整体看,这个C形从东亚到中亚,海上严实,陆上松散。2010年戴旭采访说,这不是新事儿,一直存在,但美国有接触中国的一面,不光围堵。2013年他回应批评,说包围对中国有危险,别小看。2025年搜狐文章更新,说中国强大了,包围圈松动,但美国不放弃亚太控制。

开战时周边国家真会全成敌人?

要是中美真开战,大家最担心中国四面楚歌,周围全是对手没朋友。C形包围让中国看起来孤立,但国家看利益行事,不会轻易介入。

海上第一岛链,日本、菲律宾、台湾地区亲美,日本安保条约绑美国,菲律宾基地让美军用,台湾买美国武器多。但开战了,这些国家敢冲锋陷阵?

日本民众抗议美军基地,冲绳游行不断,2025年关岛转移就是回应压力。菲律宾经济靠中国贸易,南海争端闹归闹,2024年贸易额破600亿刀,不想撕破脸。

台湾问题敏感,美国重视但不敢出兵,国内债务堆山,俄乌战还没完,彼得森研究所报告说2025全球经济因中美摩擦缩水。

陆上印度拉帮结派,但中印贸易大,印度买中国电子产品,边境对峙但没真打。巴基斯坦铁哥们儿,中巴公路通车,喀喇昆仑山脉卡车队忙活。阿富汗重建靠中国投资,矿产开发项目多。蒙古矿业出口中国为主,平衡中美但经济绑中国。

一旦开战,其他国家躲还来不及,怎么介入?俄罗斯媒体警示中国若战四面楚歌,但俄罗斯自己和乌克兰打,中国中立,俄罗斯还得和中国协作。周边国家抢着赚中国钱,轻工业产品和高科技无人机全球需要,封锁中国经济难。

戴旭书里讲,包围圈想不战屈人,但中国实力上来,这些浮云。2025年美国无力包围中国,亚太行动守地盘。联合国报告显示,中国商品全球需求强,贸易战打几年,中国出口还稳。开战时,国家按利益站队,中国有经济纽带,拉住不少中立国,不会全成敌人。

包围圈在2025年松动

2025年包围圈没那么铁板一块。美国印太战略调整,新华网讲美空军增"睡莲"基地,小型设施前推,但热点地区分散避打击。第一岛链防卫交给日本,美军后撤关岛、夏威夷。

2025年4月国防部记者会,美印太司令称中国战机军舰生产快,在第一岛链空中优势。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计划亚洲部署中程导弹,射程500到5500公里,形成新包围。

但中国导弹发展快,东风系列覆盖岛链,超高音速武器让美舰危险。BBC文章讲,香格里拉对话上中美争亚太主导,中国海空军扩张,推进第二岛链。智库FPRI指出,美国预算加速陆基打击,但工业产能跟不上。

C形说法有渲染色彩,中国周边多经济互依,国家不傻,不会因美国一句话就上战场。中国一带一路推进,中亚项目多,阿富汗公路修,蒙古贸易口岸忙。印度虽买美武器,但百姓生活难,政府军费当冤大头,总找中国事儿但不敢真干。

俄罗斯媒体提,中国因中立付代价,得和俄罗斯协作,但观点不铁板。中国崛起让周边重评立场,巴基斯坦击落印度飞机不等于中国军力老大,得现实看差距。2025年戴旭文章讲,美国从C形到Q形绞索,但中国强国战略拆招。

整体,中国经济科技军事追赶快,包围圈压力在,但中国有回旋空间。国际上,国家利益唯一要素,开战时谁帮谁不确定,中国商品全世界要,封锁难成。话说回来,中国得警惕,但实力摆那儿,包围圈围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