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武器出口逆势崛起了吗?
普京在5月23日公开宣称俄罗斯武器出口稳居世界前五,这个武器出口排名是否有注水?
注意哈,普京的用词是"继续保持",但近三年国际权威机构的军售统计报告,俄罗斯的武器出口总量已连续下滑17个月。
俄罗斯数据不敢公开,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4年发布的全球军火交易数据显示,俄罗斯在国际武器市场的份额已从2019年的22%下降至当前的16%。
注意这里说的是市场份额不是绝对数量,但普京团队从来不敢正面回应这个算法。
该机构追踪的航空装备、装甲车辆、导弹系统三大核心品类中,俄制武器订单量均落后于法国和以色列。
值得玩味的是,普京始终拒绝说明"五大国"的具体排序标准,这种模糊表述给数据注水留下了操作空间。
做生意,销量好不好,还是要看市场和客户的反馈。
印度这个传统俄制武器最大买家,现在也学精了,去年签的43亿军购大单,俄系装备比例首次跌破四成。
越南海军更绝,买了两艘基洛级潜艇嫌维护太烧钱,直接撕了后续订单。
另一方面,俄装备的实战表现正在动摇客户信心,乌克兰战场上频繁出现的T-90M坦克殉爆视频,让那些准备购买俄制装甲车的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合同风险。
内部消息说,俄罗斯军工企业今年头四个月武器出口创汇额度同比下降了8.3%
造成这种困境的核心原因是西方制裁导致的精密零件断供,某型防空导弹系统的生产线被迫将芯片库存使用量压缩了64%。
"我们正在用二十年前的工艺制造二十一世纪的武器。"乌拉尔机械厂工程师在接受《生意人报》采访时坦言。
这种技术代差直接体现在产品性能上,埃及军方测试俄制铠甲-S1防空系统时,其拦截成功率比中国同类产品低19个百分点。
普京自己也承认俄制武器需要根据实战经验改进,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
十年前他可是信誓旦旦宣称俄式装备"全面领先北约一代"。
莫斯科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俄罗斯军工体系至少有23项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替代方案,这些仓促上马的国产化部件使武器可靠性降低了30%以上。
当印度空军抱怨苏-30MKI战斗机出勤率不足60%时,俄方技术团队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建议减少训练架次。
中国作为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虽然每年80亿美元的军事合作协议听着吓人,其实里头六成是技术转让费。
剔除技术合作部分的资金流,真正买整装武器的钱,连续三年低于15亿美元。这个数字甚至比不上阿尔及利亚的年度采购量,所谓"中俄军贸支撑俄罗斯排名"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美国国务院每年公布的全球军售报告提供了对比样本,他们的数据精确到每笔交易的具体型号、数量和金额,连子弹口径都会详细标注。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却把武器出口数据列为国家机密,这种信息不透明的做法自然引发质疑。
当巴西军方抱怨S-400防空系统交付延迟六个月时,俄方解释是"生产流程调整需要",但业内人士都知道真正原因是特种钢材供应不足。
这年头连朝鲜都能造出像样的装甲钢,俄罗斯反倒卡在这基础材料上。
叙利亚政府军正在用中国制造的彩虹-4无人机替换俄制猎户座,沙特土豪直接把T-14坦克订单改买中国VT-4。
最讽刺的是俄空天军自己,新接收的米格35战斗机居然用着2005年的航电设备,这玩意跟歼-10C比简直就是老爷车。
普京现在每提一次"世界前五",克里姆林宫官网的军工振兴计划就更新一版。
武器出口排名的公信力必须建立在透明数据之上。中美两国每年向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提交完整的军售清单,法国和德国也会在防务白皮书中公布出口明细。
俄罗斯如果真有底气保住世界前五的位置,就应该大大方方亮出交易记录,藏着掖着算什么回事?
毕竟战场上检验的不是总统的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装备性能。
哪天他们敢像中国展示歼-20那样公开苏-57的真实性能,再吹世界前五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