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务院转发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措施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20条政策举措。
该文件一出,舆论反响剧烈,有叫好的,有唱衰的,官方也做出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做出解读:"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的"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促消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买到更有科技含量、更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避免不法"套路"、假冒伪劣等产品。政府施策更有效、更惠民,老百姓消费和福利就能同步得到提升。"
国家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提振消费信心,刺激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初衷可以理解,但是总觉得有些舍本逐末、杀鸡取卵的意思。
经济的好坏从不能只是盯着数据,更不能只为为了数据。尤其在当下经济不景气、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将矛头指向大多数普通人,觊觎普通人手里的积蓄提倡消费,这是不道德的。
中国老百姓有储蓄的习惯,全国储蓄的金额屡创新高,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有钱,而是老百姓没钱不敢花钱。不同收入的老百姓,面对未的不确定性,留出一部分作为预防性储蓄。如果相关领域不进行彻底改革,这个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
"20条"的出台,鼓励号召人们用这些救命钱去买房、买车、吃喝玩乐,这多少有些"强人所难"。在我看来,这并没有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实际困境。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合力下,普通民众再次掀起一次买楼、买车的高潮是有难度的。
归根结底,民生是第一。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时,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就业,才能有信心去消费,从而真正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央、地区两级政府用于家庭的福利支出太少。家庭现在有很多成本几乎全部由家庭自己负担,如何让更多普通人享受经济增长的红利?当医疗、教育、养老这三座大山从中国老百姓身上移走的时候,老百姓才能真正的释放消费的潜力。
比如,现在生孩子和育儿的成本能不能由国家买单?从出生到中学的费用能不能由政府负担?多生的家庭能否给予相应的补贴?
若想让普通家庭有更多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国家需要在家庭上花费更多。以当前情况来看,提升家庭收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的相关领域改革,国家跟家庭共同分摊生活成本,或者就由国家承担。是否可以深入研究探讨,国家通过改革增大家庭在养老、医疗、生育、育儿、教育等方面的承担支出的比例,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 ,最后也将反映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持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