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从何时起对宇宙产生好奇,或许是在某个夏夜乘凉的夜晚,我们抬头望天,看到满天星云,在心底深处自然而然的蔓延出一种探索欲,一种好奇感。有时候我会想,探索浩瀚无垠的星空是否就是人类的终极使命?仿佛被铭刻进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从古至今,一代人换一代人,多少事物在起起落落,唯独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人类探索星空宇宙的历程:

大约在4000年以前,有一个高度发达的王国叫巴比伦,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就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当时的古巴比伦文明文化都很发达,他们也是人类最早关注星空的一个民族。

当时古巴比伦很大一部分人对头顶上的星空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就推选出了一个人来专门研究,被推选出来的这个人名叫纳布里曼努,是一个聪明并且认真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观察星空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负责记录的人就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人类最早的天文学家就此诞生。

虽然说当时的古巴比伦高度发达,但是那也是相对来说的,在那个极为久远的年代,没有纸和笔,甚至连阿拉伯数字都没有。纳布里曼努只能通过把观察到的星星尽可能形象的记录在泥板上面,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他竟然精确的记录下了水星的运动轨道,耗时整整十年。

上面的记载时间节点太靠前,一些说法避免不了会加入点主观臆测和合理的猜想,那我们就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

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多哈雷成功预报了哈雷彗星于1682年回归,故而后来用他的名字予以命名。但是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就被载入鲁国的史书《春秋》中,书中如是说道:“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比哈雷的观测早了两千多年。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天文学专著,如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的《天文星占》,魏国人石申著的《天文》,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作《甘石星经》。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学著作。

甘德还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远镜发现该星早2000多年。

石申则发现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盖的现象,这在当时思想太超前,绝对的难能可贵,为了纪念石申,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西汉时期,一位影响了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的超级牛人出现在这个时期,他就是落下闳,四川阆中的朋友应该都认识这位伟人。

每到春节期间,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美称的四川阆中,在古城街巷里,人们常会看到身着红色吉庆古装、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发白须老人,在忙着给人们送发红包,恭贺新年快乐、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化身。

他创制《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历法结构;提出浑天说,创新中国古代“宇宙起源”学说;发明“通其率”,影响中国天文数学2000年。

《太初历》颁行之后,汉武帝封落下闳为侍中,他辞而不受,回到阆中继续研究天文,并将他的渊博知识传给后代。在他的巨大影响下,汉唐时期的阆中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荟萃,群星灿烂。

西汉末,阆中出现了著名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父子。

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现今周氏祖孙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为“管星街”。

唐代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定居阆中研究天文、数学,后终老于阆。早在唐代就有天宫院、淳风寺的纪念性建筑,并有袁天罡墓、李淳风墓,现正成为阆中风水文化旅游的朝圣和体验地。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纪念会,到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类辞书、典籍、方志的记载,各类报刊杂志和影视作品的宣传,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落下闳这位世界杰出科学家。阆中人民更是万分珍惜他给家乡带来的荣誉,不仅以建观星楼、命名七里新区“长公大道”、复建“星座苑”、创办“春节老人”网站、发行落下闳纪念章等形式纪念他,把他作为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用这些方式让这位伟人永远在我们心中闪光。

以上摘录自百度百科


说到唐代就不得不提起中国古代九大科学发现之一的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发现于莫高窟藏经洞的经卷中,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带走,起初并未引起注意,1950年初开始受到天文界的广泛关注,后被吉尼斯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为世界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而又较古老的一幅。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充分吸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创制了《授时历》。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明朝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黑暗时期,朝廷禁止民间学习和传授天文,禁止私习历法。此举断绝了天文人才的广大来源,彻底动摇了天文学发展的根基,从而导致中国天文学发展出现低谷。

清朝梅文鼎、王贞仪等先贤都为天文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结果皆不遂人意,实在不愿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