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之后,在大臣们的拥戴之下,他成功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大汉朝。但是,建国初期,天下并不安定,不仅各地仍有很多人起来反叛,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也经常侵犯大汉朝的领土,那时候的他一直在跟别人打仗,精力也一直放在军队上面。
本来早期的刘邦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还不喜欢读书,跟他那一群狐朋狗友每天到处游荡,无所事事,所以,对治理国家并不擅长。至于处理国事方面,他全权交给了相国,自己则负责带兵打仗。当时,他的身边有一个名字为陆贾的书生,经常劝告他要读一些儒家经典。
"书中能够教给人们很多道理,当然,对治理国家也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刘邦一向厌恶儒家学术,陆贾竟然还让他读,因此,陆贾的话让他很不高兴。刘邦大骂道:"我马上就要得到天下了,再读书有什么用!"
陆贾马上反驳道:"陛下是在马上得的天下,难道你也要在马上治理天下吗?"虽然,书生的话很不尊敬,但是,却很有道理,顿时让他冷静下来了,自知理亏,就没有话能怼回去了。
之后,陆贾又给他讲了商汤、周武王文武并用,开创了商、周两个伟大的王朝;而夫差、秦二世等人,崇尚武力、不行仁义,最后,都落的个亡国的下场。书生问他道:"如果秦朝依据圣人所说的话,施行仁政,那么,陛下还有机会能得到天下吗?"
刘邦听了不太高兴,但是,对自己的无知、自大也感到惭愧。
随即,他让陆贾总结一下秦朝亡国、汉朝兴起的原因 ,以及历代王朝兴衰的缘由。于是,书生先后写了多篇文章,阐述历代君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一些措施,并且,时不时地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文章也被后世称为《新语》:
"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 ...故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量,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 ..."全书共计十二个章节,在《新语》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同时强调人主必须无为。
刘邦认真读了陆贾的文章,对每一篇都赞不绝口。并且,陆贾在这些文章中,结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后来也成为了汉朝前期治国的主要思想。可以说,后来西汉的兴盛,也都与这些思想有密不可分,是他为西汉前期的奠立了一个基本模式。
在刘邦的众多谋士中,书生陆贾的知名度还远远比不上大多数人,但是,他对西汉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却丝毫不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些人要少。陆贾在汉朝的时候,也因其能言善辩,主要从事类似于外交的工作,被誉为"有口辩士"。
在秦末大乱的时候,秦国有一位将领赵佗趁机想自立为王,并建立了南越国。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并说服将领归附汉朝。在陆贾的劝说下,成功地让赵佗接受了"南越王"的称号,并且,表明愿意遵从汉朝约束对汉称臣。但是刘邦也承认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赵佗所有。
在之后的"协同灭吕"事件中,陆贾也立下了大功,虽然,他只是做着幕后的工作,说服陈平、周勃等同力诛吕。刘邦死后,刘邦的皇后吕氏掌权,外戚有许多吕姓人氏的都被封了王位,总揽了朝政大权,这些外戚还准备挟持当时正值年幼的皇帝,夺取刘氏的江山。
这时,西汉的丞相陈平很担心真的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自己的力量不够不足以对抗他们,而且,又害怕如果自己真的反抗了,到最后还会为自己招来祸端,于是,他经常呆在家里深思,仔细考虑应对的办法。
有一天陆贾到陈平的家里去问候他,没有经过别人的通报就直接走进房中。当时陆贾看见他正在思考着什么,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说出来,可是,陆贾一下子就指出了他所担心的事情。他对丞相说到:"当国家安定没有战乱的时候,就要多多留意丞相,观察特的举动;当国家陷入危险的时候,就要多多留意将军。只有在他们都和睦相处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朝廷有信心。"
陈平听了陆贾的话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并在陆贾的建议下,主动献财宝向将军周勃祝寿,周勃也是投桃报李,于是,就这样两位建立起了深厚的交情,合力保护刘氏江山。因为,将相的深交并合力消灭了吕氏一族的势力,吕氏的阴谋也因此受到了挫折。
陈平因陆贾的功劳,重重地奖励了他,以"饮食费"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辆马车,五百万钱。而陆贾却用这些财物去献给其他官员并游说他们,他的名声也因此大了起来。之后陆贾又主张立汉文帝,文帝继位之后汉朝彻底结束了初期的混乱局面,逐渐开始进入兴盛期。
文帝即位,通告诸侯和四方边境之国,广施盛德。当时,赵佗已趁机自封为"南越武帝"。 于是,文帝派陆贾出使南越。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见赵佗后,宣示文帝诏书,赵佗表示愿意放弃帝号,去除僭越的各项礼仪,永为藩臣,地位如同诸侯。
虽然,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我觉得对于这位书生来说,这一句话用在他的身上并不恰当,此人不仅能言善辩,还特别有头脑,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汉的多次重要的事件中,他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汉文帝前元十年,陆贾寿终正寝。
但是,对《新语)的真伪,也有人怀疑过。如,明代钱福就认为《新语》是"随时论奏,非若后世之著述次第成一家言也......然其言既与迁传合,而篇次至于今不讹......其为真本无疑。"其中,胡适、罗根泽、余嘉锡等人肯定其真,而梁启超、张西堂、孙次舟等则论其为伪作。
参考资料:
【《赐南越王赵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