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英年早逝,不超10岁的太子登基,很显然不能亲政。这时,大权一般掌握在太后(先皇的皇后)和辅政大臣手中,直到皇帝长大成人,他们再将权力移交给皇帝,完成权力的平稳过渡。如魏明帝曹叡去世时,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登基为帝。一个8岁的小孩子,估计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是不能亲自管理国家大事的。但是国家大事,必须有人管理,这个重任便落在了郭太后和辅政大臣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两人身上。

他们两人刚开始,还能精诚团结,齐心协力治理曹魏。大将军曹爽遇到不好处理的大事,也会虚心向长者司马懿询问。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大将军曹爽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的身份,将司马懿明升暗降,由太尉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司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在蛰伏十年之后,抓住曹爽陪着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祭拜的时机,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最后诛杀政敌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三族。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之子,也属于曹魏宗亲,曹操后人,而司马懿却没有因此而心慈手软,照杀不误。

当时曹芳虽然18岁了,介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却没有亲政,因此没有实权。但是郭太后却是皇帝曹芳的嫡母,在曹芳亲政前,辅佐小皇帝处理朝政。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残杀曹操后人曹爽三族时,郭太后为何没有阻止,眼睁睁地看着曹魏江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

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三个原因。

其一,郭太后心有余而力不足。

魏明帝曹叡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封宠幸的郭氏为皇后。不久之后,曹叡驾崩,养子曹芳继位,尊皇后郭氏为皇太后。这时,郭太后便是曹芳的嫡母(嫡母是正室,不一定是亲生母亲),标准的外戚家族。如果按照两汉的传统,皇帝年幼,太后代掌朝政,重用外戚。

然而,曹魏吸取两汉教训,限制了外戚的权力,将权力给了辅政大臣。因此,曹魏皇帝的后宫妃子、皇后一般出身于寒族,如魏明帝曹叡的毛皇后和郭皇后娘家很普通,属于"小门小户"。《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於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郭太后在曹芳登基后,追封她的父亲郭满为西都定侯,让她的叔父郭立之子郭建承袭其爵位,封她的母亲杜氏为郃阳君。郭太后伯父郭芝升任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叔父郭立为宣德将军,都被封为列侯。

虽然郭太后加封了自己的族人,但是由于家底子太薄,她的父亲早逝,又没有亲生兄弟,她的伯父和堂兄们都只是没有实权的列侯,很难在曹魏朝堂之中站稳脚跟。因此,面对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郭太后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二,郭太后本人被曹爽幽禁,对曹爽失望透顶。

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有点飘飘然了,他听从亲信何晏、邓飏、丁谧等人的计策,将郭太后软禁在永宁宫,大权独揽。郭太后虽非热衷于权力,作为小皇帝曹芳的嫡母,也要参与国家大事,细心教导曹芳。现在郭太后却被曹爽幽闭,她与曹芳分别时,相对哭泣,担忧曹芳,害怕大权旁落,更痛恨曹爽专权。《晋书》中相关记载如下:

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因此,从内心上来说,郭太后对曹爽失望透顶,同司马懿一样,想要除掉曹爽,两人目的相同。

其三,郭太后没想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相继成为权臣。

魏明帝曹叡一共指定了两个曹爽和司马懿两个辅政大臣,但是曹爽在掌握大权后,不但排斥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司马懿,还幽禁郭太后。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时,郭太后也想除去曹爽,将权力收回来,交给即将亲政的皇帝曹芳,两人的目的是一致的,暂时结成了同盟。令郭太后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在曹爽放下武器之后,没有放过曹爽,还诛灭曹爽及其党羽三族。·《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於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两年后(公元251年)去世,他在去世前,将权力交给长子司马师。司马师成为新的权臣,司马师掌握曹魏大权4年后(公元255年)去世,他的胞弟司马昭成为新的权臣,继续控制曹魏,在10年后去世(公元265年),他的儿子司马炎以晋代魏,建立西晋。

谁也想没想到司马家族掌握曹魏大权这么多年,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直到司马炎建立西晋。郭太后万万没想到司马家族将"权臣"世袭,牢牢控制曹魏大权,她失策了。

结语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残杀曹操后人曹爽及其党羽三族。由于以上三个原因,郭太后虽贵为皇帝曹芳嫡母,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曹爽失望透顶,没想到司马懿父子三人相继成为曹魏权臣,无法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眼睁睁地看着曹魏江山一步步落入司马氏手中。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