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叫《中苏关系史纲》,作者是研究国际冷战史的鼎鼎大名的沈志华老师,书里面讲了许多新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恩怨情仇”,非常有意思耐人寻味,值得推荐给大家。

中苏友好宣传画

关于苏联,我们许多人大概就是苏联“老大哥”的印象,确实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借了我们不少钱,又是派人又是给装备的,帮我们搞经济建设,客观来说,这对当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不过,今天想说的是,对于苏联“老大哥”给的钱和装备之类的,我们也不是白拿的,偿还利息是肯定的,作为回报,我国也答应了其提出的许多附加条件。

后来1960年左右,中苏交恶正是因为苏联提的要求太“过分”了,超出了我国能够接受的底线,才导致了中苏关系突然恶化。

(当时苏联为了本国核潜艇需要,提出在我国海南岛建立一个长波发射电台,因为涉及国家主权,我党毛主席拒绝苏联的这个要求。)

中苏友好宣传画

再说回苏联给我们提供贷款这个事情。

根据史料记载,从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开始,到1955年末,苏联总共向我国提供了大约56亿卢布(约合14亿美元)的贷款,前后大概有11笔的样子。

首先,这14亿美元的贷款,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既是雪中送炭,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按照当时新中国的体量,这点钱其实根本不够用,但是我国却没有索要更多的贷款。虽然苏联向其他亚洲国家,比如印度、越南等,提供的贷款数目也想相当大,有些甚至超过贷款给中国的数目,但是新中国当时还是比较“硬气”的。

苏联给中国的贷款明细

其实倒也不是苏联不愿意多给,我党领导人之所以不愿意多借,还是觉得靠别人贷款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想要脱贫致富还是得靠中国人自己,正如我党毛主席自己说的那样,近数年内“多借不如少借”。

其次,这14亿美元的贷款,真正用在经济建设上的贷款数目是极少的,只有不到1/5,其他都是军事用途,当然最主要就是为了满足抗美援朝的需要。

比如1951年初的9.86亿卢布(约合2.46亿美元),和1952年的10.36亿卢布(约合2.59亿美元),主要用于购买朝鲜战争上所需的军事物资。

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贷款数目,只有十二三亿卢布的样子,如果要认真算起来,还比不上印度跟苏联借的1/10.

再次,苏联向我国提供贷款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附加条件,“趁机”向我国“索要”了许多苏联急缺的战略资源。

一方面,在1950年提供给我国的贷款协议里,明确提出了“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供货时间前后长达14年,还详细提出了每一年的供货量不能低于多少吨。

这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虽然我国在这几种有色金属资源上确实储量不少,但是相对应的开采和生产能力都是非常落后的,满足自身所需已经是十分困难,还要额外满足苏联的需求量,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不过,当时为了维持与苏联的友好关系,我国都尽量给予了满足,只是在每一年的供货量上提出希望酌情减少。

再说另一方面,苏联当时生产汽车是需要用到橡胶的,但是苏联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是根本无法生产橡胶的,所以基本都需要靠进口,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与美国正处于冷战状态,因此想要从国外进口橡胶是十分困难的,于是苏联想到了从我国这里找“路子”。

斯大林

一开始提的要求是,希望以中国的名义,向国外进口橡胶,然后再转交给苏联,对此我国也是尽量满足这一需求。比如1950年11月的时候,斯大林提出希望中国能帮助苏联从国外代购5000吨橡胶,我国不仅同意了这个要求,还额外提出可以将数目增加到8000吨。

只不过,后来随着志愿军入朝作战,美英对我国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我国想要进口橡胶也变得非常艰难,但是后来我国还是在1951年上半年,通过天津和广州的两家英国公司,顺利进口了大约4800吨橡胶,并全数转交给了苏联。

之后,随着国外对我国的经济封锁越来越严重,斯大林提出希望能在我国海南岛种植橡胶,还提出以中苏合办股份公司的形式,对此我党毛主席给予了反对。

种植橡胶,需要建立生产线是毫无置疑的,但是这个公司不能是中苏合办,苏联人不能介入,毛主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由苏联提供贷款,由中国人自己运营生产线,但作为回报,我国答应等橡胶成熟上市之后,每年将以低于世界橡胶市场的优惠价格,向苏联提供所需的大量橡胶。

苏联专家在中国

应该说,当时的新中国在当时十分强大的苏联面前,作出一定的牺牲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不过,后来随着抗美援朝的结束,我国停止了苏联方面的贷款,等到十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我国还清了欠苏联的所有贷款及利息,比预先设想的时间还提早了一年,总共是偿还了苏联大约62亿卢布(约合15.5亿美元),其中包括5亿卢布的利息。

还清欠款之后的当年12月3日,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在会见外国记者的时候,表示“中国已经是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这种高兴和自豪的心情完全是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