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期的大清王朝正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阶段,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则有西方列强的不断压迫,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清王朝原本赖以建国的八旗将士此时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不中用状态,据说嘉庆二十年嘉庆皇帝在一次阅兵的时候发现,在一次200人的射箭比赛中当时的御林军只有五人能全部射中箭靶,满洲八旗不堪重用至此估计是清朝的帝王们没有想到的,像这样的军队平时用来撑撑门面也许还可以,要是拿去打仗无疑和送命没什么区别,因此在太平天国起义兴起之后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发展地方武装,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同时被重用的还有一支蒙古军队,这支军队的指挥官叫做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出身于蒙古名门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孙,不过到僧格林沁出生的时候家道早已中落,一度沦落到要通过为富人放牧来维持生计,不过僧格林沁算是比较幸运的,在他十五岁这一年他的远房族叔、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第九代札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病逝,僧格林沁被选定为他的嗣子承袭了郡王爵位,由于僧格林沁的嗣母、第九代札萨克郡王妃是道光皇帝的亲姐姐,所以僧格林沁也就意外的成为了道光皇帝的外甥、后来咸丰皇帝的表兄弟,一下子从一个放牧的穷小子成为了皇亲国戚,当年的十二月道光帝就封他御前行走,并赏戴三眼花翎,在道光帝临死前僧格林沁还被选为顾命大臣,辅佐即位的咸丰皇帝。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后,僧格林沁受命率领蒙古骑兵护卫京畿,不仅在天津击退了太平军,还俘获了太平军的北伐主将林凤祥,在此后的两年里僧格林沁与曾国藩一南一北抗击太平军,人称"南曾北僧",对于大厦将倾的大清帝国来说,僧格林沁无疑是帝国在汉人之外、满蒙贵族中最后的荣耀,因此咸丰帝先是特赐他"湍多巴图鲁"的封号,随后又敕封他为世袭罔替的博多勒噶台亲王。
大沽口炮台遗址
在太平军起义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在大沽口战败,清廷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吃了败仗的清政府委任僧格林沁负责重组大沽口的防御设施,在第一次大沽口战败的教训上,僧格林沁积极筹建防御工事,并在1859年的6月份迎来了挑战。英法新任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以换约为由率领一支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艘炮艇组成的舰队不顾中国军队的警告强行闯入大沽口,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清军对英法舰队发起攻击,击毁了敌军五艘战舰,杀伤对方四百六十余人,并将英海军司令贺布打成重伤,最终英法联军撤出大沽口,清军取得了自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以来,抵抗外国人入侵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参战将士大加奖赏,不过在次年英法联军的反击中僧格林沁没能再次打退敌人,他所率领的七千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无奈败走通州,接着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咸丰皇帝则仓皇逃往承德,事后僧格林沁被罢官夺爵,只保留了钦差大臣的职位。
高桥寨之战
不过仅仅两个月之后,捻军在北方兴起,清廷再次起用僧格林沁,恢复了其世袭罔替的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在此后的五年间,僧格林沁不断追剿捻军,捕杀了捻军首领张乐行,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了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了十几万人,不过清军本身也伤亡惨重。到了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并陷入重围,虽然最终拼死突围,但在逃至菏泽西北的吴家店时重伤坠马,最终被当时年仅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斩杀。
僧格林沁雕像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由于僧格林沁平时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百姓罢市,巷哭野祭,在遗体运抵北京后,同治皇帝与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亲临祭奠,以亲王规格为其举行葬礼,并赐谥号为"忠",配享太庙,绘像紫光阁。僧格林沁的死使得清朝赖以为国家根基的满蒙八旗彻底坍塌,此后清朝的军队主力逐渐由汉人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