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璟作为南唐皇帝,曾给周世宗柴荣乞降上表,以上便是其中夸赞柴荣的内容。称其为顺势听天的真命天子,并且武功盖世。事实是如此吗?的确,周世宗在在位的短短几年之中,西取后蜀关外四州,南平两淮,使得南唐皇帝李璟自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他兴水利、改官制、重刑法,被誉为五代十国第一明君,就连伟人毛泽东也对其钦佩有嘉,写下《沁园春·世宗》。

然而,柴荣的掌权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换句话说,如果柴荣没有很好的应对手段,他说不定已经成为了第二个石重贵,淹没在了五代十国的历史里。但是柴荣注定不平凡,他的一生是是为了平定天下、安抚百姓、重造盛世。在这一切的开始,很多人不会想起柴荣那场关乎他本人命运以及国运的战争,那就是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是柴荣第一次御驾亲征,这次亲征奠基了他这一生伟业,也同时奠定了后周帝国北方边境的稳定。一、稳定军心

周世宗柴荣可以说在高平之战中是居功至伟,这都源于他正确的决定,亲征。在高平之战以前,我们有必要对周世宗即位时的环境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显德元年,郭威驾崩之后,其养子也就是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此时的后周立国不算久,南有南唐后蜀,北有北汉契丹,可以说内外压力极大。北汉就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进攻后周,并且联系北方的辽国,准备一次性将后周灭国,重建后汉政权,其进攻的原因不外乎皇帝驾崩国内政局不稳,柴荣刚登基人心不服。

此时后周军心可以说是极其的不稳。新君方才登基,国内不腐之声甚众,就连诸多大臣都不服管教。潞州作为抵抗北汉的前线之地,一直由李筠镇守,是不是还主动出击。此次北汉的倾国突击实在是猝不及防,没有丝毫的征兆,李筠没有正确的估算到这一点,他继续遣派大将穆令均前往骚扰,北汉前锋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张元徽设下埋伏,自己佯败诱敌,周军还没有认识到这次进攻规模之大,兵将之多,前往追击,于是全军溃散。

柴荣在汴梁接收到了奏报,他已经坐不住了。因为潞州一旦失守,能做抵抗的城镇基本上就只集中在汴京南北一带了。在这种时候,周世宗柴荣力排众议,选择了亲征。此时诸多大臣中,支持柴荣的只有王溥一位。

柴荣此次亲征的目的很明显,是希望可以到前线亲自指挥作战,让自己的意志可以更好的更快的上通下达,不用再路上耽搁时间。北汉主此时并不知道周世宗敢亲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就越过不攻,南下泽州,想要直接攻破汴京。北汉兵的前锋与后周军在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军击退。周世宗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

此时的宋军可以说毫无斗志,本在潞州就曾经败给了北汉契丹联军,接着继续打仗本来就非常反感。此时若不是周世宗柴荣亲自挂帅,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年石重贵的悲剧还会不会上演,契丹北汉联军会不会一举攻克汴梁,中原再次陷入大乱。如果柴荣没有亲征,这些完全有可能。总的来说,柴荣亲征对高平之战的第一个正面影响便是稳定了军心,使军队不在一开始便溃散。二、扭转战局

军心的稳定不是长久的,其不稳定因素也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出现而得到改变,包括皇帝。此时高平之战的处境就是如此。此时的周军人数远远不及刘崇(刘旻)与契丹的援军,士气之低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此时的北汉军士气高涨,刘旻立即下令进攻,可是受到了契丹的杨衮的反对

刘崇此时认为周军士气低下,完全可以一举战胜,就连契丹军队也不需要了。很多人以为此刻便要开始反转了,实则不然,可以肯定的是,刘崇此刻他做到了。

在风向不利于己军的情况下,刘崇命令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手下士卒即刻溃败。此时整个周军大营震动。柴荣此时心中显然已经非常的害怕了,军心暂时的稳定只是建立在皇帝柴荣到来的基础上,倘若军队有一方出现了破绽,全军溃散就是必然了。

此时的柴荣已经非常的清楚,他如果在此时率先后撤,所有部众将会溃不成军,失败就不可避免了。但是此时他没有后退,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他坚持监督将士进攻,愣是将北汉军队的优势给打的所剩无几。此时的刘崇发现了不对劲,他发现柴荣在指挥战斗,立即开始嘉奖张元徽,希望可以提高士气,将柴荣一举击毙。

北汉主知帝自临陈,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

在柴荣的拼死指挥下,周军将士们的士气慢慢恢复,再加上此时刮的还是南风,形势渐渐开始对北汉不利。刘崇继续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军队见此情形立即溃败,即使北汉主刘崇亲自挥舞旗帜,却也遏制不住北汉军的溃败。契丹"代表"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

很明显,高平之战是一场艰苦的战役,柴荣本人也有牺牲的危险。但是正是因为柴荣选择亲征,选择莅临前线,才可以在危难之中指挥军队,扭转败局,将一盘死棋下活,使天下各国重新看待他。所以,柴荣亲征对高平之战的第二个影响便是扭转了战局,使军队可以险中取胜。三、名震四方

若跳到历史的大长河之中,不难看出,柴荣此次的亲征不仅对此次的高平之战影响深远,其对当时的局势甚至是以后的战争局势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周世宗的高平之战可以对以后的战争局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局方面:就如之前所说,柴荣亲征的时候可以说国内政局非常不稳定,亲征的时候只有一人支持,可以说整场高平之战都是在逆势而为。朝堂上反对的代表就是长乐老人冯道,他的言辞可以说是非常的激烈,甚至是毫不避讳。

由此可见,周世宗柴荣此次亲征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反过来思考,柴荣这次亲征成功,正好打压了朝廷的反对势力,从而更好的掌握朝政,为以后的高效行军打仗打下基础。

各国关系:后周高平之战时,南方各国都虎视眈眈,都希望从中可以取得一点好处。高平之战开始之前,各国对待柴荣的态度是觉得他容易欺负,像五代各个末代皇帝一样。刘崇在其中的表现被载入了史册,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当时各国对新君柴荣的态度。

可见,高平之战的胜利不仅能改观各小国对后周新皇帝的印象,不敢再像以前一样继续轻视他。而且扩大了后周的影响力,给各个小国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军事方面:军事影响是高平之战所产生的最大影响。后周军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高平之战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它战斗力之强不输五代任何一朝的军队。此次战争给了北汉,准确的来说是契丹极大的震撼,此后周世宗柴荣攻伐南唐后蜀,契丹只是在边境骚扰。北汉的实力在此大受亏损,别说进攻了,此后防守也只能精缩在太原一带。

总而言之,柴荣亲征对高平之战影响甚大,无论是从军事、政局还是各国关系,柴荣亲征都对其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所以,柴荣亲征对高平之战的第三个正面影响便是名震四方,为以后的征伐打好坚实基础。总结

综上所述,柴荣高平之战亲征的正面影响可以说影响力整个战局甚至于后周的整个国运。从战役本身来看,周世宗柴荣亲征高平逆转了战局、使他与后周军队的威名远扬。宏观来看,周世宗亲征高平导致高平之战反败为胜,使中原政权彻底成为了统一主导势力,为后世统一大业打下基础。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

《宋史》

《新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