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到十二世纪,中国大地上面有两个强国,一个是经济上处于世界前列的强国--北宋,另一个是因军事力量强大而闻名于天下的辽国。作为军事强国,辽国经常南下入侵北宋,而北宋这边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长期和辽国这边打消耗战。公元1005年1月,双方签下契约,达成和解,契约约定:
1.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这个条约在澶州(河南濮阳)签订,而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对于这个结果,双方都非常的满意,可是在这场博弈中,到底谁才是赢家?
首先我们看看澶渊之盟,在合约中,我们每年要给辽国10万辆银子,20万匹绢,在辽国看来,自己明显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可是为何这场盟约后,宋朝这边也是沾沾自喜,认为是自己赢得了战争呢?
首先,对于辽国来说,这个条约的订立在他们看来就是拿到了一个长期的饭票。自己肯定是赢家,不仅有了面子,还有了钱,再也不用为了一些战利品经常奔波在自己的国家和宋朝之间了,士兵们也不用继续玩命,什么都不干,十万白银就入账,还有不知道多钱的绢,何乐而不为。
虽然这些东西对于宋朝来说九牛一毛,但是在辽国看来,这些东西可是非常大的一笔钱财。而两国因为关系好了,辽国的牛羊、宝马、草药都能够卖到宋朝的国内,两国开展边境贸易,国家的百姓们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百姓们得到了实惠的东西,国家也就能稳定下去。
其次,对于宋朝来说,这个盟约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些钱财物品根本不是事,宋朝时期,每年国库的税收就上亿元,可见这30万对于他们确实没有什么影响。说直白点,就当是每年出手援助30万扶贫了,而如果战争继续的话,每年仅仅军费开支就已经不止这30万了,而且战乱也造成民不聊生,使得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同时,连年的战乱也会造成国内政治动荡不安,所以综合来看,选择订立条约,对于宋朝来说再多给30万他们都愿意。
而且稳定的经济环境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宋朝之所以富有,就是因为他们长期的稳定生活才造就的当年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其次,和平之后两国的边境贸易也让宋朝赚了不少的东西回来,要知道,辽国这边对于宋朝物质的需求可是多余宋朝对应于辽国物资需求的,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宋朝其实根本没有赔本。
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其实在这场对决中,宋朝看似是屈辱了一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国家都是赢家,最后的盟约就是达成双赢的效果。两国在合约中保证不动用武力,而宋朝的钱财这是用来给辽国做了基础建设,以此换来了两国的贸易,而在贸易中,宋朝实际上就是在薅羊毛,每年从辽国就多赚了300到1000万的利润,同时又省下了千万的军费开销。
所以总的来看,宋朝得到的利益实际上比失去的要多的多,这30万花的是真的值。不过换一方面说,宋朝在经济上世界第一,但是军事实力却不堪一击,国家的防御能力过于薄弱,到最后依然难以抵挡外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