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自高祖刘邦创立,到王莽篡汉,再到刘秀复汉,至汉献帝刘协时汉终,历时400余年。其中,西汉有谥号的皇帝共十一位,东汉有谥号的皇帝共十二位。
有意思的是,在这东西两汉共23位皇帝中,名字大都是单个汉字,比如刘邦,"邦"字;刘彻,"彻"字;刘秀,"秀"字等。唯独一个皇帝除外,他就是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 - 刘弗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刘弗陵是在汉武帝60多岁的时候出生的,加上怀胎14月才出生,因此很多人认为刘弗陵并不是汉武帝的亲生儿子,不得而知)。汉武帝死后,8岁的刘弗陵继位,即汉昭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汉昭帝继位后,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汉昭帝和汉宣帝刘询统治时期,被称为昭宣中兴。
介绍完刘弗陵,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汉朝的22位皇帝的名字都是单字,而只有刘弗陵的名字是三个子的?
我们知道,古人非常注重避讳。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人们为避免在谈话中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自然而然的便要以别的字相代替。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汉朝最初的优良传统从刘邦开始,在起名字的时候,都起一个字的名字,就是为了减少人们避讳的麻烦,毕竟少一个字,就少避讳一个字。
汉宣帝的名字本来也有三个字,叫刘病已,而病已两个字很常用。为减少人们避讳,汉宣帝继位后不久即改名叫刘询。
汉朝的避讳还有些有意思的,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所以野鸡就是雉;嫦娥原本来不叫嫦娥,而是叫姮娥,改名嫦娥是避讳汉文帝刘恒;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关于避讳的文字,是在古文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你在阅读古文的时候,有可能某些不通的地方就是避讳造成的。司马迁的《史记》,通篇没有一个谈字,就是避讳他爹司马谈。
汉武帝刘彻一共有六个儿子,长子戾太子刘据,次子齐怀王刘闳,三子燕剌王刘旦,四子广陵厉王刘胥,五子昌邑哀王刘髆,六子汉昭帝刘弗陵。
我们发现,只有幼子刘弗陵是三个字。以汉武帝特立独行,骄傲自大的个性,加上刘弗陵又是和上古的尧帝一样都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估计刘彻为了突出幼子的与众不同,才起两个字的名字。
也有人说,刘弗陵为使百姓避讳容易,改名为刘弗。张晏在《汉书·武帝纪》的注解"昭帝也。后但名弗,以二名难讳故。"
但是,《汉书》从没记载刘弗陵改名的事情,只记载了皇帝刘义改名为刘弘、刘病已改名为刘询、刘箕子改名为刘衎,独独没有记载刘弗陵改名的事。
皇帝改名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能用注解来否定《汉书》的记载吗?起码要有出土文物做证据吧。所以真相永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弗陵根本没改名。
那么,汉昭帝刘弗陵的名字为什么是两个字,估计就是汉武帝刘彻一时冲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