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从秦始皇创立君权制度以来,整个皇权体系的传承关系就已经被明确了,那就是,老皇帝死了以后,他的位置应该由他的儿子来接替,这种传承关系永远都稳定不变,很明显这一制度符合了大多数君王的利益,所以一直被延续,汉代也是如此,不过到了汉文帝时期却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那就是,被人称为圣君的汉文帝,在选择了太子继承人的时候,却刻意的回避自己的儿子。

大家没有听错,汉文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选来选去,一直都不选择自己的儿子,反而是一直都在准备挑选刘邦的几个孙子,也就是他的几个兄弟,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这几个人是被他第1个拉出来作为他的太子继承人选,并且他非常坚决的表示,以后的皇位传承人必须要在这三人之中选择出来,而且这是一个没得商量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汉文帝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我们无法想象当时作为汉文帝嫡长子的刘启躲在旁边是何等的场景,肯定是一方面气的瑟瑟发抖,另一方面又觉得非常的尴尬,他和我们一样实在想不清汉文帝为何要打破秦始皇的皇位传承标准,反而是准备要离那些跟他毫不相干的人当作他的太子继承人。不仅仅刘启感到好奇,小编也觉得不可思议,虽说汉文帝是一个圣君,但是实际里面记载了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他对待国家和老百姓非常的鲜明,但是他在政治上对待自己的大臣,却是另类的狡诈,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刘启,却想要传给那几个王爷,这种事情符合汉文帝的性格吗?很明显这里面肯定另有圈套。

在史籍记载中,汉文帝曾经提出这三个人选建议,最终被大臣们一一否决,是在大臣们的强硬的要求下,最终才迫不得已立了汉景帝刘启为太子,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似乎汉文帝由于没有得逞,最终心不甘情,不愿的让自己的儿子继承了皇位,当然这是一种历史的表象,汉文帝其实他做了一个另类的政治打算。

根据王立群老师的描绘,当时汉文帝面临着一个很危险的现象,那就是他的皇位是得益于自己的兄长,也就是说他走的是兄终弟及的皇位传承的路子,在当时,他虽然已经确立了皇帝的地位,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在推行着贤明政治,他绝对不能够沾染上对于皇权的眷恋和对于皇位传承制度的三心二意,所以他必须要确立起皇权传承的合法性,而且他还要得到一个贤明的名声。

也就是说,汉文帝他绝对不能够表现出来要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的态度,而是要大度地表明自己要坚持皇位传承的兄终弟及的制度,让另外三个王爷上位,这样会给历史学家一种感觉,汉文帝就是一个圣君,他以前通过兄终弟及得到了皇位,现在又通过这种方式把皇位给禅让出去,所以说他这么做其实有着很深的政治意味。但很明显这三个网页在历史上,不仅比不过汉文帝,就连小时候的汉景帝刘启都比不过大臣们也不是一群笨蛋,自然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他们才会与皇帝演一出戏,皇帝不想立太子,而他们坚持要立太子刘启,于是皇位的传承,由原先的兄终弟及在大臣们的坚持之下回到了父子相传,而且还让汉文帝得到了一个圣君的名号。

所以说我们再来看汉文帝,就会发现其实他非常的聪明,而且还有些狡诈,在历史上他被称为圣君,这的确不假,但是这个圣君,却也有很多智慧合作的现象,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感慨的说一句,要想维持那个庞大的封建王朝,而且底下是一大帮子的人精一样的大臣,所以他要想保证自己贤明的名声,就必然要加入一点阳谋和阴谋,只不过他在实行这个过程中,可能真的吓坏到了后来的汉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