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伟大人物,如虞舜、仓颉、项羽、重耳等,这些先贤都为我们所熟知 。他们是孝顺的圣人、是造字的先贤、是西楚霸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们或足智多谋、或心系苍生,爱国爱民。但是我所列举的这几个人中,除了都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意外还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重瞳子。
仓颉
"重瞳"也称"一目两眸"就是指一个眼睛里面有两个瞳孔,且两个瞳孔呈粘连的状态,这其实就是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我们正常人的瞳孔是O形,而重瞳的人的瞳孔是∞。在现代医学的解释中,重瞳就是一种瞳仁粘连畸变,是一种病态。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却常常将重瞳视为一种视为一种返祖现象。(从现代意义上来解释,返祖现象就是指人的身上出现了某个祖先具有,而现代人已经消失了的特征)。人们常将其视为一种吉相、异相。相术家们也将这种"重瞳"现象视为古代帝王之相,认为拥有重瞳的人是天生的帝王。后来"重瞳"也可用来指帝王、帝王之相。
一:重瞳起源
世界上的奇闻怪事不少,但是关于"重瞳"的说法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至于它为何会出现,人们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若要问它从何而来,我们却可以从祖先们遗留下的文化瑰宝中窥见一二。在中国历史上,有关重瞳的记载并不算少,如果真的要追溯其本源的话,《史记》、《尸子》、《荀子》这几本书是当之无愧首当其冲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有关重瞳现象的国家。根据历史上记载,拥有重瞳的就至少有造字的仓颉、让位的虞舜、春秋五霸之一重耳、西楚霸王项羽、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吕光、北齐建立者高洋、斩杀李元霸的鱼俱罗、南唐后主李煜。这些都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
在《史记》中就曾有这样一段话:《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先秦典籍中的《尸子》中也同样有所记载:"舜两眸子,是谓重瞳。"
因此虽然 "重瞳"一说由来已久,但是它们并不是空穴来风,这些在历史上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过的。我们先贤的古人早在《史记》和《尸子》等文献中将其记录了下来 。
二:重瞳是如何从疾病缺陷演变为帝王圣相?
一个词它的内涵指的是词项指称的对象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决定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去其他事物的非他属性我们常常称之为本质属性)。一个词的含义不仅仅只包括内涵,还包括我们后天所赋予它的含义。
朱元璋
有关"重瞳"的病理缺陷论,在先秦典籍《荀子 非相》中是这样写的:"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期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大致意思就是"桀、纣"虽容貌姣好,残暴,丧失民心,失去了国家的统治权。尧、舜、禹虽相貌不佳,身存缺陷,却为国为民,是一代明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重瞳"一词,在早期的文献记录中是病理缺陷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重瞳"的记载越来越多,"重瞳"也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其中关于"重瞳"最多的记载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和让贤继位的虞舜了。
如《论衡·骨相》:"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不难看出这些"异相者"都是圣人、是英雄、是引领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因此正是因为这些古书典籍上记载的对象都是为人所称赞的优秀历史人物,"重瞳"这个词也开始有了新的含义。到后来就泛指一种帝王之相,或者直接指古代的统治者。如唐代诗人李白也在他的《远别离》中写道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这里的重瞳就代指舜。"《喻世明言》卷二十二:妾只有这个兄弟,无家无室,伏乞圣恩,重瞳看观"这里的重瞳看观就是指让皇帝观看。
三:被视为帝王圣相的"重瞳"与汉代的"天人感应"
每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记忆点,关于汉代我们记忆最深的除了汉朝的文化大一统,莫过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了。"天人感应"的提出究其根本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
董仲舒
"天人感应"顾名思义天和人同类相痛,天能预知人事,人也能感应天事。人就像天一样 ,人能用自己身体来模仿天。也正是因为这样"重瞳"这种异相等放大,从而被视为一种吉相。可以说"重瞳 "与"天人感应"同呼吸、共命运。在汉代以前,人们大多把"重瞳"视为一种生理缺陷,而到了汉代,人们将"重瞳"看做是与上天的感应,认为拥有"重瞳"的人是天生的帝王之相。传说中盘古氏左眼为日,右眼为月,重瞳即双瞳又有目力倍增的意思。因而汉代以来"重瞳"这种异样备受尊敬。西汉王莽为了名正言顺的夺取西汉的政权,便派人编造了一本《自本》说自己有异相。如《论衡》卷十六载中有 记载" 虞舜重瞳,王莽亦重瞳。"
四:结语
由此可见,"重瞳 "不再仅仅只是一种生理缺陷,它在造神运动的推动下,代表着一种尊贵、吉相。而我们也可以 从中得知,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需要有一种思想理论来填充这个国家的内涵。"重瞳"这种异相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就恰好符合了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重瞳"现象也借此契机得以发展。
因此"重瞳"从一种病理缺陷到成为帝王圣相,绝非偶然。正是项羽、舜、重耳等先贤人物都是"重瞳",给其增添了令人向往的高级感。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又促进了"重瞳"文化的发展 ,使之在后来被赋予一种吉相的神秘色彩。
参考文献
【1】"天人感应与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学 李生龙 2011.1.12
【2】"重瞳"记载 的起源、内涵与转变 晋文 赵怡冰 20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