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的南方,多叫做"黄包车"或者是"东洋车",在北方则称作"胶皮"。但这种交通工具书面用语叫做"人力车"。是一种由人来拉的类似于有两个车轮的皮座椅。它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最先是皇宫贵族使用的交通工具,后来才在清末传入民间,在经过改良后,人力车多是皮椅座,下雨天有遮雨棚。这种车成为了新式的交通工具,自然就出现了车夫的职业。知道了这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这些车夫的命运吗?

老舍先生有一本描写车夫悲惨生活的小说《骆驼祥子》,以祥子为主角,描写了民国初期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的悲惨遭遇。后来被翻拍成电影,戏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老舍先生对祥子生活遭遇的描述令人为之动容,十分详尽。而其真实的情况也是这般,车夫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被压榨,在各个阶级中周旋,赚的都是血汗钱。这些车夫在之前大多数都是农民,因为农村的生存发展存在很大问题,农民靠种地已经无法供养自己的家庭,又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只能靠体力活吃饭。

汽车,电轨等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并没有让人力车出现颓势,反而需求量更多,但不是每个车夫都能每天拉人挣钱,当时的人力车市场是人多车少的境地,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平均也是四个车夫共用一辆黄包车。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贫穷的车夫想要拉到更多的客人,工作更长的时间,就只能拿钱送礼,租到一辆车,除此之外还要交定金给车行,所以在车夫赚到钱之前已经欠下了一笔钱。

车夫自己一个月挣下的钱都不够自己一个人开销,更不要说要养活一家人了,因此,有无数个家庭就这样破碎了,车夫的妻子孩子露宿街头,活活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即使是没有家庭需要供养的车夫也过着艰难的日子,因为常年的"牲畜式苦力劳动",让他们身体无法承受这种负担,很多车夫病的病死的死,整个车夫生涯不超过十年。因为条件简陋,冬冷夏热,他们总是和天气逆向而行。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即使知道这是严重的剥削,但是对那些没钱生活的人来说也成了一种希望。

就这样对他们的剥削持续了半个世纪,后来这种职业渐渐消失,中国也进入了电动工具的全面推广时期。他们也不仅仅是车夫,还是落后中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