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弘这事干的很利索,等冯太后得到消息去救人时已经迟了,从此对皇帝拓跋弘很是不满,两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没多久拓跋弘就宣布退位,他的儿子拓跋宏即位,也就是后来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话的元宏,冯氏再次临朝听政,然而私生活依旧不检点,而且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一时期她的面首主要有王叡、李冲等人,他们皆因风度不凡、姿貌丰美而受宠,其中李冲更出众,同时他还是冯氏和孝文帝在政治上"左膀右臂",孝文帝对他也是"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一时传为美谈,公元490年,冯太皇太后驾崩于平城,时年49岁,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近期,唐嫣主演的《锦绣未央》一剧很是热播,剧中的李未央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修成正果,一跃成为大魏的皇太后,位极人臣,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李未央这个人,而李未央的历史原型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文明太后冯氏,冯氏出身汉族,最后却在一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中把持朝政长达25年,杀伐果决,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狠角色,和历史上的吕后、武则天有一拼。然而作为成功而又多情的种子,冯太后也给世人留下不少的风流情债,为此还亲手毒死了自己视为己出的养子,关于这个传奇女人的故事,身前身后都留下数不清的看点。
图文共赏,图与文无关
在《锦绣未央》这部电视剧中,李未央是一个亡国的公主,和历史上的冯太后有出入,当然电视剧为了博人眼球,大都会做些出格的事,就像高阳王传圣旨,就抢了别人的饭碗,我们都知道在封建朝廷中,等级及规矩是很严的,传圣旨是由专门人干的,不是谁都能干的活,还有就是传圣旨时的口头禅"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出现在北魏朝廷,这是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数百年以后的朱元璋时才开始的,北魏就已经提前开始引用了,当然不仅仅《锦绣未央》这部电视剧中,还有很多的古装电视剧也都有类似的通病,不假思索,拿来就用。
《锦绣未央》中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尚书府中老夫人和儿媳妇的地位,在古代老夫人的地位要高于儿媳妇的,尤其是官宦之家,但在《锦绣未央》中尚书家却变了,老夫人坐下位,儿媳妇坐上位,就算叱云家族再牛逼,正常的家庭伦理、起码的家教礼节还是应该有的吧,难道导演自己家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家的儿媳妇坐上位,导演自己坐下位?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老夫人过大寿,仍然是老夫人坐下位,儿媳妇叱云柔坐上位,这是给老夫人过寿还是给儿媳妇过寿?就连太子妃、高阳王、南安王等皇室贵人来府上,也照样坐下首,导演,你长点心吧,这要是在北魏时期,你够杀头的了。题外话说的有点过多,暂不评论电视剧,言归正传,继续介绍冯太后。
身世之谜
1、历史上确实有北凉这个小国家,其末代君主沮渠牧健投降北魏后确实被封为河西王,而且还真是因为"谋反"被杀,但对于他女儿的记载,只是说其帮助拓跋濬生下皇子拓跋简后就没了下文,其身份也只是"夫人",离皇后的位子还差两级,皇太后就更不可能了,因此不可能是"李未央"的原型。
2、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确实有个姓李的妃子,但其身份是刘宋济阴太守李方叔的女儿,也就是献文帝拓跋宏的生母,在北魏时期,为预防母凭子贵,儿子被立为储君,母亲都要被赐死,所以李氏在拓跋宏被立为太子的同时就死了,死后才被追尊为皇后,从其身世、遭遇来看,李皇后也不是"李未央"的原型。
3、其实,历史上本没有"李未央"这个人,她的真实原型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为北燕末代皇帝,国亡后跑到高句丽,最后挂了,其父叫冯朗,当年背叛老爹投靠北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最后同样因为"谋反"被杀了,冯朗死后,当时的冯姑娘还是个娃娃,照惯例被没入宫中为奴,境遇很是凄惨,在等级森严、讲究规矩的宫廷中一个奴隶是不大可能跟拓跋濬"一见钟情"的,只有电视剧中才有这种可能。
变身皇后
冯姑娘在经历人生低谷后,很快就咸鱼翻身,在其11岁那年彻底改变了命运,这都得益于两位"贵人"帮她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一个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冯氏,也就是冯姑娘的姑母,另一位是拓跋濬的乳母常氏,或许是出于骨肉之情,也或许是出于同病相怜,冯昭仪与常乳母对冯姑娘呵护备至、照顾有加,在两位"贵人"的帮助下,冯姑娘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中的微妙关系,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养成了复杂的感情性格,成熟很快,后在常乳母等人的运作下,刚登基后不久年仅13岁的文成帝拓跋濬就"偶遇"了才貌双全的小冯氏,拓跋濬被其容貌及才华所动,加之年龄相仿,于是就对她多加留意了几次,后来就将小冯姑娘封为贵人,从此开挂,3年后又因为"手铸金人"成功,被封为中宫皇后,此时她才年仅14岁,豆蔻年华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不知要羡煞多少在宫中熬白了头的万千佳丽?
不过与她开挂的人生相比,能得到皇帝的真爱可能是天底下所有女人最幸福的事了,小冯后就这么幸运,她不仅成为后宫高高在上的皇后,更是得到文成帝无微不至的关爱,说独宠也不为过。文成帝重视汉人、用人得当,其统治时期的北魏政权处于较为稳定时期,社会矛盾也缓和了许多,丈夫出色的政绩让小冯后也很是钦佩,耳闻目儒,这对日后冯太后当政重用汉人、吸收汉法、推行汉化,无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文成帝致力于开疆拓土,小冯皇后则忙于安定后宫、抚养太子拓跋弘(生母李氏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的当日赐死,后由小冯后抚养),小冯后将其视为己出,悉心抚养,同时与文成帝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总之,此时的宫廷生活是一片祥和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冯皇后的位子坐的还不到10年,年仅26岁的文成帝便英年早逝,悲痛欲绝的冯皇后伤心之余、以自焚殉夫,幸亏被人及时抢救回来,才没被烧死,这次"自焚"事件为冯皇后带来无尽的同情与支持,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从鬼门关归来的冯皇后性情大变,不仅决定要好好活下去,而且还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从这一刻起,她不再甘心做一个余生只为怀念亡夫而存在的"活死人",她决心要继承亡夫之志,做这个帝国的主宰,给这个保守落后的帝国带来新生!
强势主政
文成帝驾崩后,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由冯太后垂帘听政。对于由一个汉族女子来主宰鲜卑帝国的大政,朝野内外充满了反对者,首先跳出来的是权势显赫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乙浑毫不把冯太后母子放在眼里,并阴谋抢班夺权,结果很快就被冯太后给消灭了,经过乙浑之乱后,冯太后宣布临朝称制,进一步稳固了大权,凭借其多年的宫中生活和非凡的阅历,逐步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时局,但反对者也开始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扑。
第二个跳出来反对她的,是她视为己出的养子献文帝拓跋弘,乙浑之乱后,冯太后归政献文帝拓跋弘,随着皇太孙拓跋宏(和他爹重名,只是音同字不同)的出生,冯太后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专心抚养皇孙,然而在暗中监视着年轻皇帝的一举一动,生怕他年少不更事,做出出格的事来,毕竟献文帝年轻缺少心机,亲政后很快就推翻了"老妈路线",大量贬斥冯太后宠信的大臣,重用和提拔太后的反对者为心腹,摆明了要跟老妈过不去,冯太后开始前几年还能容忍,毕竟母子感情还不错,还得以江山社稷为重,然而直到她的亲信兼情夫李弈被杀,"母老虎"终于发威了,她胁迫献文帝禅位给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自己以18岁的年纪成为中国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权力就像鸦片,很容易让人上瘾,冯太后在她专政的25年时间里,贪婪的攫取、霸占、呵护着手中的最高权力,拒绝与任何人分享,对于任何敢觊觎帝国最高权力、挑战她至尊地位的人,下场无一例外都是毁灭,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她同样也是痛下杀手、绝不容情。当然,冯太皇太后在其任期也确实做了很多政绩,比如推行三长制、均田法、班禄制等等,革除了朝政乱象,加快了北魏汉化的进程,可谓是功在千秋。她去世后,葬于永固陵,没有和文成帝合葬,这可能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单独建陵的女性了,就连武则天也没有这个待遇,其所有的改革措施也都被其孙子孝文帝继承并完善,最终全面改变了北魏帝国的面貌,其泉下有知,大概也很是欣慰吧?
一世风流
身为太后的冯氏,私生活似乎也很有看点,毕竟年轻气盛,年纪轻轻就守寡,这对谁来说都不好熬,何况还是高高在上的太后?有些风流情债似乎也很正常,其与养子反目为仇的导火索便是情夫李弈的被杀,据说冯太后有三个最喜欢的情人,都是朝中大臣,其中最受其宠幸的便是李弈,冯太后与这三个男宠之间的事也闹得沸沸扬扬,儿子的脸上自然也就挂不住了,于是就与他的老丈人合计给李奕挖了个坑,找人指证李奕一家贪赃枉法、买官卖官,然后把李奕和他的哥哥全都砍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