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辽人在太宗,世宗之后对外趋于保守,对后周也好,北宋也好,在双方边界正面表现的非常克制,不想主动生事,甚至丢了关南二县,又受不了北宋边将"打草谷"搞了个雄州和议,但在太原,穆宗也好,后面景宗也好,虽然对北汉南伐不太感冒,不过每次后周或者宋人打太原,都能看到辽军的影子,这其实是幽云十六州还没有真正消化,契丹仍在从游牧政权向多民族帝国转化,所以对整片区域的控制力比较弱。

整个辽人统治区,是如何在景宗前期控制力度得到了一个提升!

只重兵控制幽州、云州等重点城池,也根本就不敢指望汉军。到景宗和承天后时期,民族政策落实了,十六州的控制加强了,于是在979年宋军拿下太原威逼幽州后,开始了疯狂的25年南侵。我觉得单说幽州地区,后周时到手也三四十年了,还是消化了的,控制力并没有比契丹游牧区低。

整个辽人统治区,是如何在景宗前期控制力度得到了一个提升!

二十五年放血,这是辽人内部整合完成后对宋的报复,顺便寻找解决双方领土争议的方法。辽人统治力增强不仅限于幽州,对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不是幽州特殊,从没消化到消化,是整个辽人统治区在景宗前期控制力度得到了一个提升,这才是景宗中兴的实质,太祖朝对契丹的战绩真的没话说,不论是在太原打援还是边将打草谷,那时候的宋军真的是崇尚野战的精锐之师。

整个辽人统治区,是如何在景宗前期控制力度得到了一个提升!

但是感觉最可惜的还是二次伐辽,东路军莫名其妙就被断粮,又莫名其妙的管不住手下,要真是能让西路军中路军攻下山后云州一带,卡死山口,逼契丹在幽州决战,收复幽云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东路军断粮不算莫名其妙,管不住手下也不算莫名其妙,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赵光义的最初设想就是曹彬米信两路坐拥10万人马,持重缓行,吸引契丹军主力,减轻西边两路军的压力,让他们侧翼包抄,最后会师幽州。

整个辽人统治区,是如何在景宗前期控制力度得到了一个提升!

但是不求速战速决的持重缓行,对后勤是个极大考验,其实不论快打还是慢打都是很大压力,越慢消耗粮食越多,越快补给线越长,所以就断粮了,指望后勤运输是指望不上了,曹彬只好下令撤回就行,否则10万人没粮吃对军心是个怎样的打击,又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端。在宋太宗的居中指挥下,两路军带10日粮又出发了。

整个辽人统治区,是如何在景宗前期控制力度得到了一个提升!

至于曹彬管不住诸将,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争功心理,田重进和潘美两路进展迅速,就东路主力人最多,却把前面的进展都丢了,这是史上明载的原因。还有两个隐含的原因,一个是只有曹彬米信知道宋太宗的方略,当时谋划的时候为了保密连宰相都没参与,所以下面的将领应该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却在这里逗挠不进,另一个原因就还是粮草问题,本来后勤压力就大,不速战速决,早晚出大事,所以众将对曹彬失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