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通俗读物还有百家讲坛的影响,魏国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珍惜人才,喜欢给别的国家特别是秦国输送人才。记得当时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就对几代魏王嫉贤妒能,不能唯才是举痛心不已。信陵君文武双全,又有三千门客,很多人下意识地就会认为魏安釐王害怕他篡位巴不得弄死他。魏安釐王死的同年信陵君也死了,或许死一个还好说,结果两个都没了,之后就没压得住的人了。
这个疯狂应该多少也跟领土面积确实偏小有关,之前三代魏王的经历可能告诉安釐王,无论怎么斡旋在两强之间,最终在两强对抗态势不那么强烈,其中一强对魏国开刀的情况下魏国终究会大亏一波(伊阙之战,宋地被楚国抢)所以安釐王越来越倾向"干一票大的",伐齐和拔管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魏安釐王晚期迫害失去男丁的有产家庭的变法,很有可能是致命的透支国力的毒药。
这一法令具体有多少诸侯国模仿不太清楚,但总之秦始皇对这一条疯狂迷恋。原本魏安釐王迫害的范围是赘婿及住进寡妇加里的后父,秦始皇则扩大到了商人(应为中小型商人),还以礼教的名义干脆连寡妇再婚都限制了。
正常情况下,战争结束了都是刺激人口,但秦始皇反其道而行之--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秦始皇而言,属于他的战争远未结束。有关魏安釐王和秦始皇的法令,都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地方上的望族进行土地兼并。而在当时战争动员主要就依靠望族的力量(即墨大夫生成望族不服秦廷的统治,齐军一旦出现再三晋和楚地就会有数十万军队加入,正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这样一来,就会形成这样的效果:1,望族会发动更多家庭的男丁加入战争;
2,在战争中积极参与高危的军事行动;3,其间,大量同乡男丁阵亡;4,利用上述法令,限制失去男丁的家庭通过招入赘女婿、后父等方式补充男丁,以利于望族兼并其检查;5,秦始皇时期干脆限制商贾行为,以完全切断丧失壮劳动力的经济来源,并直接限制寡妇再婚;
6,也就在这样的刺激下,当时魏国和秦帝国的军事动员能力达到了顶峰:魏安釐王以大半个郑国和一个宋国的体量,4年之内战国七雄打了一圈。秦始皇则在8年之内打遍天下,甚至能动员到"甲士空"的程度。小编估计赵悼襄王时期,赵国也很有可能有过模仿。不过按这么玩,真的是透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