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能力和战功,都不在朱标之下。而且在朱元璋的所有孩子之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人。可是为什么,最终朱元璋并没有传位给朱棣,而是一定要传位给朱标呢?而且,就算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也只是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依然没有把朱棣作为他的一个选项。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始终瞧不上朱棣呢?

(朱棣画像)

朱元璋一直没有把朱棣作为他继承人的一个选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朱棣的身份不明。

在正史记载中,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朱棣一直对外宣称的也是,他的亲生母亲是马皇后。不过历史上一直对这个结论是怀疑的,很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朱棣的亲生母亲并不是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究竟是哪一个妃子?大家的争论比较多,结论并不统一。

对于历史研究者们的那些怀疑,我这里不想多说。我只是补充一点,我个人也觉得朱棣应该不是马皇后所生的儿子。事实上,朱标和他的两个同父同母的弟弟朱樉、朱棡,关系都非常紧密。历史记载中,也有多次朱标找这两个弟弟谈话的记载,而且,他在找他们谈话的时候,也是非常直截了当的,毫不客气,甚至还责罚他们。但是朱标几乎从来没有找过朱棣谈话,他和朱棣的关系客客气气的。从这里其实也可以侧面说明,朱棣很可能不是朱标的同父同母亲弟弟。

既然朱棣很可能不是马皇后的儿子,他当然就不是朱元璋的一个重要选项了。

(朱元璋画像)

二、朱元璋受嫡庶观念影响很深。

朱元璋虽然小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封建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其实是很大。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有这么一句话,就是"统治者的观念,也就是被统治者的观念"。或者说"统治者的文化,也就是被统治者的文化"。所以本身学识不多,文化不高的朱元璋,肯定对传统文化是深信不疑的。

在封建传统文化中,"嫡庶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核心的内容。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某一个国君在传位的时候,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他的嫡子,或者嫡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庶子,那么,周天子就会组织人马讨伐他。而其他的诸侯国,也会在这个时候前去讨伐。晋文公称霸的时候,组织大家"践土会盟",其中有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讨论对那些违反"嫡长子制"的诸侯进行处罚的问题。

既然这个行为,已经上升为战争行为了,由此可见,这件事情有多么重要。

为什么古代把"嫡庶问题",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讨论呢?因为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君王在传位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君王有特权,所以常常妻妾成群。这也使得他们能够生下非常多的孩子。如此多的孩子,究竟应该传位给谁?这实在是一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确定一个一成不变的规则。这样,所有的君王都照此执行。因此"嫡长子制"就形成了。

朱元璋之所以要传位给朱标,那是因为朱标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不去考虑朱棣,也是因为朱允炆是嫡长子。

(朱标画像)

三、朱棣对兄弟不够宽厚。

朱元璋在建国以后,制定了一整套确保皇位稳固的措施。

但是朱元璋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但是他还是有个担心,他担心他的儿子们会互相争斗,大打出手。毕竟他给了他的儿子们很大的权力,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并且这些儿子们手中还掌控着兵权。如果这些儿子们大打出手,那么就算外人没有夺取他的江山,自己内部也把国家给搞烂了。

这样的思考,其实不只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思考,成吉思汗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成吉思汗在传位的时候,并没有传位给最有打仗能力的拖雷,而是传位给并没有什么战功,打仗也并不厉害的窝阔台。照理说,作为蒙古帝国的君王,那必须是文治武功一流的人,为何他会传位给窝阔台呢?就是因为窝阔台这个人,和兄弟的关系很好。如果窝阔台来继承汗位,他不会打击那些兄弟们,这样就可以保全他儿子们的富贵和性命咯。

显然,朱元璋之所以要传位给朱标,后来又再传位给朱允炆,就是因为朱标宽厚,朱允炆也讨人喜爱,宽厚。而朱棣心肠硬,容易伤害兄弟的缘故。

四、朱元璋觉得朱棣有更适合他的工作。

在朱元璋看来,如果让朱棣防守边疆,这个工作更适合他去做。

燕京是元大都,当时明王朝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防止北元反扑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派一个能力卓著的人,在元大都驻守,以防新生政权被颠覆了。在朱元璋看来,能力卓著而且战功不错,同时又很有经验的朱棣,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人选。

如果把朱棣调到中央,让他当皇帝。那么就没有合适的人,在这个地方镇守边关了。所以朱元璋给朱棣安排了一个,在他看来最适合朱棣做的工作。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