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不仅有清太宗虎视眈眈,还有闯王李自成,平西王吴三桂等内患。其中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将领,在袁崇焕死后负责镇守山海关,当初因为他镇守边关,所以清王朝很难打进来,但是最终吴三桂选择背叛大明,归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对于吴三桂的降清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引得后人争议,坊间传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在野史中,吴三桂是一个非常深情的人,他为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引清兵入山海关,导致明朝覆灭,那么吴三桂真的是一个爱美人不管江山的将领吗?根据历史上的资料来看,其实这可能是民间一厢情愿的杜撰。明朝末年,朝野动荡,吴三桂原本是袁崇焕的手下,他见证了忠心耿耿的袁崇焕被处以极刑,难免会感到心寒。

如果袁崇焕还活着,那么明朝不可能那么快灭亡,而清军更不可能入关,但是因为崇祯的猜忌将袁崇焕定罪杀害,当时吴三桂见识到了朝野的黑暗,他直到大明气数已尽,自己内心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后来崇祯的选择自尽,吴三桂的抵抗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很快便从北京回到了山海关,但是这时候李自成不仅抓了吴三桂的父亲,还有他的爱妾陈圆圆。

自闯王李自成率众围攻北京城,崇祯帝发诏书下令各方前来勤王之时,吴三桂自边关起兵前往保驾。大军行至半路,便闻农民军已经攻入北京城,崇祯帝最终无奈自杀而亡,得到消息,吴三桂便匆忙逃回山海关。为什么吴三桂勤王不积极呢?我认为是因为他跟随多年的主帅袁崇焕虽然对明王朝忠心耿耿,却仍被崇祯帝处以极刑,这让他见识到了朝廷的黑暗,心里早已对这奄奄奄一息的明王朝不抱有太大希望了。

后来他引清军进入山海关又是为何?是真的准备投降清军吗?吴三桂深知明崇祯朱由检已死,虽有南明小政权,其实也只是名存实亡,被后金满军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天下大局基本已定。但对于他自身而言,目前内有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外有清军逼近,他被夹在中间,也不清楚自己现在是属于什么,究竟该投诚于李自成的大顺王朝,还是归顺于后金的大清政权。自身现在陷在内外夹击,进退两难的处境。虽然李自成派人携重金前去劝降,但后来由于大顺军的某些将领为了从他的父亲吴襄那逼出财产,对他父亲施加酷刑,而且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又夺取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致使他大怒道:要李自成自己把人头送到山海关来。"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他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全军以白麻裹首,虽然他有素以勇猛著称的关宁铁骑,但兵力相差较大,终究还是不能敌过李自成的农民军。这时满清那边则不断收纳明朝降将,于是他还是选择归顺了清朝,以借虎之力而吞狼。

自吴三桂开城引清军入关以后,吴三桂与李自成双方列兵于依山傍海,气势雄宏的山海关,而清兵领将多尔衮则领着清兵严阵观看,多尔衮自然是老谋深算,计高一筹,他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计策,让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先与李自成的大顺军相互厮杀,而后则在大顺军人困马乏,战斗力削弱之际才亲自引领着清军冲杀过去,经过满清骑兵的一阵冲杀,大顺军最终溃散下来,山海关一役最终以清军顺利胜出而告终,而吴三桂的劲敌闯王李自成则于兵败之后为百姓所擒杀。吴三桂虽然自己也损失了一定的亲兵,但还是值得的,毕竟还是成功地消除了心腹大患,而为父及爱妾报了仇。

他后来还为自己建立庙宇,以让后人供奉,以及由他勾结他部而引发的"三藩之乱"可以看出他引清兵入关并是真正的不为明朝雪恨,只不过想借清军之力消灭李自成,而后又蓄精养锐,准备自己起兵称王。

历史总是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当一个的力量较弱时,而又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就需要学会适当地借东风,见风使舵,并且古人云:认得时务,在乎俊杰,有时候要对自己的处境以及时局进行合理地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必要时还要学会弃车保帅,适当的舍弃有时也是正确的,为了大局有时必须进行适当的割舍。而做人有时也不要被一时的胜利而冲昏了头脑而忘乎所以,李自成失三桂这个重要的筹码对于自己而言乃是致命的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