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终于认清形势,苏杰生罕见对华表态,中国想要的,他给的很痛快

根据环球网报道,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外长理事会在天津开幕,印度外长苏杰生随团抵京。这是他继2019年后再次访华,外界注意到,中方在会见苏杰生时特意提到一个关键词--"龙象共舞"。这个形象的比喻,既呼应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渊源,也点明了当下两国关系的关键命题: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该如何从"竞争对立"转向"合作共赢"。

苏杰生(资料图)

所谓"龙象共舞",字面看是"龙"与"象"的协作,背后是中印作为"全球南方"核心成员的共同诉求。中印占全球人口近40%,经济总量合计超12万亿美元,这样的体量决定了两国关系不可能"独善其身"。过去几年,受边界争议、地缘竞争等因素影响,中印关系一度陷入低谷,双方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被严重抑制。

但现实是,印度每年从中国市场进口超1000亿美元商品,中国连续多年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两国每年有超百万人员往来。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中印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更是"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的重要支撑。

中方对中印关系的期待很明确:做"相互成就的伙伴"。这种定位不是空泛口号,而是基于对国际格局变化的清醒认知。当前,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但内部仍存在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中印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若能携手推动南南合作,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还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都能形成"1+1>2"的效应。正如中方在会谈中强调的,中印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第三方干扰,双方完全可以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加强协调,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

苏杰生(资料图)

印度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变化。苏杰生此行明确表示,印中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愿深化互利合作。这种表态与过去几年印度部分政客炒作的"中国威胁论"形成对比。需要看到,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基础设施短板、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恰好能为印度发展提供助力。同样,印度在软件服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也能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补充。这种互补性,正是中印合作的底层逻辑。

当然,中印关系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过去一年,尽管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但直航航线恢复缓慢、媒体互派记者机制未完全落地、部分边境地区管控仍存摩擦等问题,仍在制约着双边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些问题背后,既有历史积怨,也有现实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访华释放的积极信号,与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南方国家整体崛起,印度越来越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过去几年,印度尝试通过"东向政策""印太战略"等多边框架拓展影响力,但效果有限。对印度而言,与中国深化合作,既能借助中国经验推动自身发展,也能在全球治理中提升话语权,这显然比"选边站队"更符合国家利益。

苏杰生(资料图)

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关键在"行动"二字。中方多次强调,要"以对话沟通增进政治互信,以经贸投资扩大共同利益,以人文往来促进民心相通"。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印度需要摒弃零和思维,落实领导人共识,在具体问题上展现灵活性;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用实际行动证明"合作共赢"不是口号。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印关系改善不仅是双边之福,更是全球之幸。作为"全球南方"的两大支柱,中印合作能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国际资源,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如果两国能真正实现"龙象共舞",不仅能为本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也能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稳定性。

从苏杰生此次访华释放的信号看,印度正在向积极方向调整。对中国而言,我们既要保持信心,也要有耐心。毕竟,大国关系的修复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方向对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