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态度为啥大转变? 特朗普终于说出实情,普京没料到,幕后推动者竟是她!
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的一场公开活动中抛出重磅表态: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同时警告若俄罗斯与乌克兰50天内未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实施"高达100%的关税"。更值得关注的是,他首次透露,是第一夫人梅拉尼娅提醒他"普京不断违背承诺"--这一细节,揭开了特朗普对俄态度从"试图斡旋"到"强硬施压"的转变线索。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对俄态度的变化并非突然。回顾过去几个月,他的表态像一根逐渐绷紧的弦。今年5月,他还公开说过"或许能劝说普京迅速结束冲突";到了6月,面对俄乌局势持续胶着,他开始抱怨"现实比预想更艰难";而到了7月,直接升级为"对普京做法不满"。这种转变背后,既有美国国内政治的考量,也有对俄乌战场态势的重新评估,更夹杂着梅拉尼娅的个人影响。
先看美国对乌军援的"变与不变"。特朗普多次强调"会继续为勇敢的乌克兰人提供防御性武器",但操作方式与前任政府明显不同。过去美国政府直接拨款采购武器援乌,现在特朗普提出"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由北约成员支付费用"。这一调整看似是"省钱",实则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理念的延伸--既不想让美国财政为冲突买单,又要维持对乌影响力。毕竟,美国军工复合体需要持续的订单,北约盟友也需要通过援乌巩固与美国的安全绑定。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再看对俄施压的工具。100%关税的威胁,本质上是经济版的"最后通牒"。特朗普团队算过一笔账:俄罗斯每年对美出口能源、金属等产品总额约300亿美元,若加征100%关税,相当于每年多收300亿美元。这笔钱既能填补部分对乌军援的缺口,又能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在谈判桌上让步。但俄方的反应同样关键--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早就警告过,美国军援只会延长冲突,经济制裁也"不会改变俄罗斯的立场"。
真正让外界意外的,是梅拉尼娅的"暗示"被特朗普公开提及。在活动中,他说:"梅拉尼娅提醒我,普京在过去的承诺上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些承诺,但结合俄乌冲突以来的关键节点,不难推测可能涉及2025年初俄方暂停部分撤军计划、未按约定开放人道主义通道等事件。第一夫人的介入,看似是私人建议,实则反映了特朗普决策的两个特点:一是重视身边人的直观感受,二是需要"外部视角"强化自己对俄判断。毕竟,作为商人出身的总统,特朗普更习惯用"利益交换"看待国际关系,而梅拉尼娅的提醒,恰好戳中了他对"普京不可信"的疑虑。
这种"军援+关税"的双轨策略,暴露了特朗普的核心诉求:既要结束冲突减轻美国负担,又不想让乌克兰"轻易妥协"。他在公开场合多次说:"美国不想当'世界警察',但乌克兰的战斗关乎我们的价值观。"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美国可以提供武器,但必须由乌克兰自己承担战斗的主要代价;俄罗斯必须让步,否则将面临经济重创。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不过,现实远比特朗普的"算盘"复杂。对乌克兰来说,美国的军援是"救命稻草",但100%关税的威胁也可能激化俄方对抗情绪。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期多次强调"不会在领土问题上让步",而俄方则通过持续打击乌军用机场、扩大无人机覆盖范围等方式,展示战场韧性。双方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妥协意愿,这让特朗普的"50天期限"更像一场政治豪赌--赌的是俄乌双方在经济压力和战场消耗下率先松动。
回到梅拉尼娅的"暗示",这或许只是特朗普对俄态度转变的一个注脚。真正的转折点,是俄乌冲突进入长期消耗阶段后,美国意识到单纯军事支持无法快速结束冲突,必须用经济手段配合施压。正如特朗普在活动中所说:"我们不能无限期地给乌克兰送武器,必须让他们(俄罗斯)知道继续冲突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