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导读】古人有云:"示弱取胜,其大智也。"意思就是就要将自己的优势隐藏起来,主动向敌人暴露自己的"缺点"。通过故意卖破绽示弱敌人,从而达到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从而攻其不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历史上,这是弱势生存绝学,当自己不具备完全的优势的时候,就不要掉以轻心,而是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锋芒,给别人以假象,才能给自己积蓄力量的时间和乘机突击的时机。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骗过司马懿的经典桥段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记载三国时期的空城计却没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赵云,最早一次出现空城计的时间是春秋时期强楚伐郑战役中,并且一战之内双方将领均使用到空城计,着实让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
公元前666年,楚军六百乘兵车在楚国公子元的统率下,征伐郑国。郑国自庄公后国力日衰,无力与南方新兴大国楚国相抗衡。楚国大军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兵锋直逼郑国国都。郑国都城兵力空虚,无力抵挡楚军进犯,存亡命悬一线。
昔日中原大国郑国朝不保夕,群臣犹如热锅上蚂蚁慌乱不已。不少大臣主张纳款割地求和,有的大臣主张拼死一战,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可是楚军兵临城下,无论哪种办法都免不了城破受辱。
危难之际,郑国上卿叔詹站出来说:"楚强郑弱,请和必然受辱,与之决战如以卵击石,都非上策。固守城池以待援兵,倒是可以采纳的方案。昔日东方大国齐国与我郑国签订盟约,今我郑国有难,可派人出使齐国求援。可眼下如果只是空谈固守,都城中兵力稀缺,无良计则坚守不了几日。今楚国举全国兵力伐郑,楚国国内兵力必将空虚,公子元想要速战速决,不敢恋战久战,他急于求成,却又怕有所闪失,导致损兵则将,必会小心谨慎。因此我有一计策,必退楚军。"
在叔詹的计谋安排下,郑国国都忙活起来。郑国国都,吊桥放下,城门打开。城内像往常一样,街上百姓熙熙攘攘,未露一丝大战来临的恐慌紧张神色。城内军士全部隐藏埋伏起来,从外看,仿佛一切如常,未见一兵一卒。
公子元带领精锐楚军顷刻而至,远远看见郑国都城如此情景,不由心生疑虑。登高远眺,看到城中商铺经营如常,百姓神色自如,丝毫没有大战前紧张的氛围。仔细观察,又隐约能够看到旌旗飘荡,军士盔甲反射的光。一路势如破竹的楚军将领顿时也犯了愁,搞不清楚郑国此举何意,顿时生疑,不敢贸然进攻,只好在城外安营扎寨,派遣斥候进城探听虚实。
战机稍纵即逝,尚未打探清楚缘由,公子元便接到急报,为救郑国,齐国联合鲁宋两国发兵,三国联军依然向郑国国都进发。在尚未探清城内虚实,不敢冒进之际,又听闻别的诸侯国前来援助。公子元唯恐楚军落入两面夹击的局面,只好放弃攻打郑国的念头,下令全军连夜撤退。
既然决定撤退,那么就要防止被郑国军队出城追杀。公子元下令:全军上下人衔枚,马裹蹄,不允许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原封不动,并未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撤。"众将见敌营旌旗招展,都不信楚军撤退。叔詹说:"如果军营有人,天上为何如此多飞鸟盘旋上下呢?公子元怕我们追击,于是也用空城计欺骗我们。"
果不其然,楚军金蝉脱壳,撤回楚国了,郑国由此转危为安。
以上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而且是空城计对空城计的战例。叔詹面对强大的楚军,能够不慌不乱,分析全局。洞悉公子元此举并非要灭掉郑国,而是为求胜,而且楚军力量强大,必然不敢轻敌冒进。因此叔詹大摆空城计,迷惑楚军,为三国联军的到来争取时间。而楚军在可能面临两面包夹的不利局面时,果断选择撤退,并且留下空荡荡的营寨迷惑郑军,从而安全顺利撤回大军。
几千年来,空城计被多次使用于战场上,成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计谋领域一颗耀眼的巨星。这一计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隐真示假",不论是示人以弱,还是迷惑敌人,其目的都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造成敌方判断失误从而使其打乱进攻或者防御章法。此法,在古代已经被兵家发挥应用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