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淳于琼,三国迷们都耳熟能详,在三国演义中,他是被丑化最严重的人物之一。而让淳于琼名誉尽毁的就是乌巢之战。这是一场直接影响到曹操和袁绍两个大势力走势的一战。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被烧,直接导致袁绍在官渡大败,从此袁绍一蹶不起。

乌巢之战

说起乌巢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当曹操的军队突袭乌巢,乌巢守将淳于琼正在酒醉未醒,曹操不仅火烧乌巢,还把淳于琼羞辱一番,然后放了淳于琼,后来淳于琼被怒气冲冲的袁绍杀死。

不过史料的记载并非如此,曹操的军队突袭乌巢时,淳于琼并没有喝酒,而且他手中有一万多军队,曹操所带的军队只有5000人,淳于琼与曹操大军力战,不敌被俘,宁死不屈,被曹操所杀。

袁绍也并非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不重视乌巢。首先,袁绍给淳于琼1万多人马据守乌巢,淳于琼是袁绍较为信任的将领,且昔年曾与袁绍同为西校八校尉之一,才能不会差;其次,乌巢距离官渡仅40余里,如有事故,袁绍可快速派兵救援。事实上,袁绍认为他所做的布置已经够了,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再加强乌巢的防守,才会拒绝沮授的建议:派蒋奇率军在乌巢周边巡视,以防万一。

曹操

曹操从许攸口中得知袁绍的粮草都放在乌巢,立即做出决定夜袭乌巢的决定,曹操自率5000步骑兵,打着袁军旗号,向乌巢进军,到达后包围袁军营寨,四面放火,淳于琼见曹军兵少,列队出营,与曹操军队正面交战。

袁绍得到曹操要突袭乌巢的消息后,一方面加紧攻打官渡,另一方面派小部队去救援,结果官渡没打下来,乌巢却被烧了。如果袁绍派大军去救援乌巢,虽未必会来得及,但挽救部分粮草总是可以的。袁绍为什么不派大军去乌巢?原因应该是袁绍出于对淳于琼的信任吧,淳于琼也是袁绍手下的猛将,且有1万多军队在手,兵力上处于优势,就算打不过曹操,据守乌巢应该是可以的吧?只要救援的部队一到,曹操也会立即撤兵,乌巢之围可解。这就是袁绍的如意算盘。

淳于琼

但袁绍没有料到的是,淳于琼会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被曹操打败,淳于琼让他失望透顶。那么面对劣势兵力的曹操,淳于琼为什么还会战败呢?

1.乌巢防守不够严密。乌巢是存放粮草的重地,淳于琼手中的兵力也不少,虽袁军也设岗哨盘查,但曹操打着袁军旗号,竟能轻易骗过岗哨,这岗哨真是形同虚设,没起到任何作用,以致于曹操大军来到乌巢,淳于琼才发觉,被突袭时也是匆忙应对。

2.淳于琼应对有误。曹操从四面放火,乌巢存放粮草重地,定然有防火措施,淳于琼应一面派人救火,一面利用营寨据守,以待援军,但淳于琼看到曹操人马少,居然出营迎战。军队修营寨可不只是为了晚上睡觉的,营寨本身就是防御力超强的防御工事,借助营寨据守,淳于琼定可击退曹操,即便不能击退曹军,待援军一到,曹军也会自退。

袁绍

淳于琼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对于淳于琼来讲,乌巢毕竟已经被烧了部分粮草,就袁绍这脾气,恐怕仍然会怪罪淳于琼。淳于琼看到曹军兵少,认为出营作战,可将曹军驱走,如有机会就彻底消灭这支曹军,算是将功折罪,所以才会冒险出营。然而出营迎战,其实是放弃优势,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要知道曹操带来的可是精锐骑兵,淳于琼的军队是步兵,对敌处于下风。况且乌巢突然被袭,袁军大乱,士气不振,如何正面迎敌?

曹操

3.曹操有备而来,淳于琼匆忙应对。曹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虽只有5000人马,但这5000人马却是曹军精锐。淳于琼的军队虽有人数优势,但却非精锐,袁绍把精锐军队都放在前线去了,哪会留精锐军队放在后方运粮草。曹军突袭之时,袁军已然大乱,成了乌合之众,再加上对敌情不明,面对曹军精锐,正面交战则必败。这也反映了曹操在军事才能上确实远超淳于琼。

由此可见,袁军乌巢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由袁绍和淳于琼共同承担,袁绍对乌巢做了布置,但仍然重视不够,并没有给乌巢足够的支援,淳于琼是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过于贪功,应对有误,导致战败。

乌巢之战

对于淳于琼来讲,他在这场战斗中唯一值得欣赏的就是战败被俘后,他宁死不屈而被曹操所杀。